太极拳带给人类健康
太极拳带给人类健康
--兼答居美友人问
长居美国友人提出几个问题:
什么是太极拳?
练太极拳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中西医对太极拳的看法?
在目前世人对太极拳的意识上太极拳是健康养生是否正确,为何会有这种观念?
这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其实正是国内外练拳者需要认真思考的。太极拳作为中国的一项优秀体育锻炼项目,近年来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国内习练者日益增多,并大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习练太极者日众,影响日深,以致联合国将每年四月最后一个周末定为“世界太极拳日”,旨在促进太极拳事业的发展,造福人类。
太极拳源于中国古老文化传统,集道、医、武于一身,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其养生健身效果十分明显,同时其蕴含的武术技击原理又是非常深奥的。
有人对太极拳的习练方法存疑是可以理解的,看似“软绵绵”的运动何以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尤其是西方人,在认知事物的方法上和东方人有着显著的不同。西方人讲科学,研究的是形而上的东西,研究物质世界;东方人讲哲学,研究形而下的东西,研究精神世界,研究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尚未被科学认知的东西还在生机勃勃地生存、发展着,包括中医、太极拳在世界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所接受,说明一个道理,按哲学的话讲叫:存在即合理的。
回到友人所提几个问题,只就目前所认知的加以简约粗略说明。至于太极拳中许多更深奥的东西留待爱好者们在习练过程中共同努力、研究探讨。
太极拳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太极拳之所以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好,吸引了数以亿计的人在潜心练习,众多的习练者获益匪浅,因为它是集养生、健身、强身、技击于一体,身心俱练,性命双修的一项运动。
一、养生
养生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当人们不再单纯为生存而疲于奔波,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健康长寿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怎么养?古人讲“性命双修”,今人讲“身心健康”、“身心医学”,讲的就是人体生命必须得到全面的锻炼,既要得到身体锻炼,也要重视精神锻炼,树立养生的整体观。人体健康的标准应是全面的:体健、气顺、神明。身体要有充沛的气力,又有清醒的头脑、旺盛的精神。
太极拳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道教文化。道家的:“虚静、无为”,佛家的“空虚、舍己”,儒家的“中庸、自然”,医家的“阴阳、气血”,兵家的“动静、攻防”,武家的“虚实、刚柔”,在太极拳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心意混元太极拳更强调以心意为主帅,突出养生作用。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创始人一代宗师冯志强先生说:“打了一辈子拳,悟出一个道理很重要,练拳要养。”
太极拳讲练神,“神宁心静则念有所止,气有所归”,松静养神,心静神藏,恬静舒适,身心健康,精神和生理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研究可分为生理学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心里整体,即研究精神力量。精神、意志、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有重大作用。太极拳讲的神就是这种精神力量。有文章称美国医学家对加利福尼亚州的七千名成年人调查,发现:凡没有健康的情绪,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其死亡率比情绪正常的人高出一倍。医学界的分析,有50%—80%的疾病归咎于精神作用。象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心脏病发作、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酒精中毒、失眠、偏头痛以及神经和精神机能障碍,无不与情绪消极和紧张密切相连。医学研究人员已确认,情绪烦乱可以引起人体大脑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一系列紊乱现象,从而导致疾病。一位医学家调查了65例60岁以上的心脏病患者,其中80%有情绪不佳而引发疾病的病史。练太极拳讲松、讲静,松静则神宁,神宁则念止(排除杂念),念止则气合。长练太极拳的人常说神轻气爽,恬淡愉悦,有的脾气变好,不发脾气了。太极拳练习者群体里很少有因小事而斤斤计较者,大都能和谐相处。冯先生讲:“太极者,太和也”。如练拳者越练心胸越狭窄,心焦气烦,肯定是练错了,要赶快找明师加以纠正。
太极拳讲“道法自然”,是讲练拳要顺从自然规律。拳取太极之名,太极者大道也,讲宇宙运行规律,天地日月星,各循其轨道运行。行星绕太阳转形成太阳系,地球公转形成四季更迭,自转成昼夜,万物生枯,物竞天择,人类认识并顺应规律去做,得以更好的生存,叫顺天时者昌。作为一个人也是,公民合律,社会人合德,自然人合道,生命个体合规。就是作为一个公民,要遵守该国的法律,作为社会的一员,要遵守该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一个自然人,要遵守生存之规律,一个生命个体要适应生命内在的运化规律。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内有五脏六腑,外有肌肤筋骨,精气神意胆,气血经脉穴。五脏运化排布,气血循经走脉,构成一个复杂而有规律地维持生命的运行系统。说其复杂是因为其运行规律至今仍不能被人们完全认知,或叫科学认知。太极拳是根据道家的太极阴阳易理,即太极阴阳变化的原理,结合导引吐纳及众武术技法创编的。经过数百年的实践证明,它完全符合人体生命的运行规律,并对人的养生、健身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如太极拳讲顺其自然:自然顺势,自然运化,自然得机,自然合道,自然积累,自然升华。强调宇宙是运动的,事物是变化的,理无常理,法无定法,式无定式。因人、因地、因时而宜,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法,一人一理,一人一法,一人不同环境,不同时段又有不同的理法。所以太极拳适宜男女老幼,不同人群有不同收益,各得其所。练拳者常说,练拳不问结果,只问过程。这并非说消极概念,而是不求急功近利,坚持长久,必有所得。长久认真,练拳者世界观都有所改变,尤其功夫达一定水平者,所谓艺高者德自重,德高者邪念止。不为俗世眼花缭乱的各种诱惑所动,神宁心静,身心自然健康愉悦而延年益寿。是以,阴阳平衡之道岂止拳乎!
二、健身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水平的质量,即如何使生活更加舒适愉悦,如何更加健康长寿。除了物质带给人的生活方式向舒适化转变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才能从根本上给与幸福和欢快。健身已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股世界潮流,中国的大街小巷已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的晨练人群,走在西方国家的大街上也常见午后健身者的身影。人们因人而宜地选择着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练太极拳。太极拳具有练习方便,老少皆宜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其运动的原理,锻炼的方法非常符合自然规律及人体生命运行的内在规律,对健身去病有着极其明显的效果。
基本的太极拳锻炼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器材,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屋内室外,随时随地皆可练习。不同的人群,不同需求的练习者皆可得到满足。男女老幼、强壮病弱、初学者、身怀武功者皆可在练拳中获得满意的收益。老年人通过练拳心胸安逸了,体质增强了,行动坐卧轻盈了,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病弱者习之,疾病排除了,体魄健壮了,可精气充盈的投入工作、学习;强壮者、年少者、身怀武功者习之,可使身体更强壮,武功更上一层。在亲眼目睹的太极拳练习者中,患有各系统疾病的人,通过长期坚持练习得到康复。
太极拳所以能祛病、健身、强体、延年益寿,与其拳理拳法合道(合乎自然之道,合乎人体生命运行之道)不无密切关系。太极拳讲阴阳开合,讲心神虚静,讲中正不偏,讲以意行气,讲松沉柔顺,讲内外合一,讲虚实转换,讲松紧刚柔,讲螺旋缠绕,讲胸腹折叠,讲内练丹田,讲静心慢练,讲会练会养。这些理法需练拳者终生去参悟,也未必真正悟透。这是一个宝库,练就是取宝,能取多少取多少,不能强求,多取多受益,取多取少都受益,有心练功,无心成功,这就是学太极拳之理,合太极之道。现仅取其中对健身有益的几个方面加以简略介绍,引大家共研之。
太极拳讲慢练静养。心神安,不受损。
心,形为心脏,心神说的是神明之心,指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等精神活动功能。医学认为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康程度有密切关系。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神分五,属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情绪有七情,分五志: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忧)、肺志悲、肾志恐(惊)。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称内伤七情。冯先生讲“人之七情皆由心生,活动太过则损三宝伤先天”。人之三宝即精、气、神。清静之心能养精,平和之心能养气,虚无之心能养神,宽容之心能养性,行善之心能养德,诚敬之心能养道,平淡之心养五脏,舒畅之心能养形,中正之心能养拳,坚韧之心能养志。静养慢练能抑制后天妄动,而养先天,先天足,人体健。
有氧运动,怡养心肺。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提倡有氧运动,太极拳无疑是最好的有氧运动之一。太极拳强调动与静、紧与松的平衡,动静相宜放松入静的锻炼是高效能的有氧运动,更有益于提高中老年人心肺功能。“导气令合,引体令柔”,呼吸配合动作,长呼短吸,气随手出,上虚下实,松沉柔顺,胸腹折叠,膈肌抻拉,这些都有利于呼吸通畅、肺活量增大,肺叶弹性得到锻炼。长呼短吸,呼出浊气,“浊气去而清气来”。胸腹折叠脏腑得到按摩,增加供血量,心跳沉稳,心肌兴奋度提高,收缩加强,冠状动脉扩张,心肌毛细血管增加,加强微循环功能,软化血管,改善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脏病。中医讲:人届老年,脏腑虚衰,始见于肺。“心主神明”,心肺功能增强,五脏六腑及其它各系统随之增强,人体自然康健。
快慢相兼,松紧适宜,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人体植物神经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组成,交感神经系统对外应激耗能,副交感神经系统调养蓄能。太极拳讲阴阳平衡,快、慢、松、紧的交替运动,促使人体有序地平衡,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张弛有度,耗养相宜,身体才能健康。大部分慢性病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植物神经是管理内脏和腺体,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的自主神经。过度紧张和懈怠,使植物神经系统不能及时平衡调节,时间长了,各种疾病便随之而来。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的阴阳虚实平衡极为重要。人体已知的激素达百种以上,激素在血液中能有选择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通过传递信息增强或减弱体内生理化过程,使人体的内环境协调平衡。松静内养,松紧互根,不仅提高多种激素水平的提高,更重要是提高各激素间协调平衡能力和动态调节功能。冯先生讲:“太极拳以养为本,以慢为宜,慢练为养,养气、养神、养性、养身;快练为伤,伤气、伤神、伤心、伤身”。将练拳的调节阴阳平衡之理说的十分透彻。按其练之,由两大系统失衡引起的疾病将会逐步减轻或痊愈,人体将得以康健。
太极拳对人体其它方面的调节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如对大脑的供血量增加,可以怡养心神;神经系统意念控制能力加强,传递信息的速度与正确性提高,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刺激大脑皮层的功能,减缓大脑衰老(多用脑思考的人脑功能比懒散者高50%)。
如有效调节、改善免疫功能。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是人体有机关联的三大调节系统。三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能适时调节整个人体各方面功能,保持健康状态,全面增强体质,激发抗体活力,提高免疫功能。试验证明,练拳后2/3练拳者特异免疫血清蛋白明显提高;而全力跑步米后,2/3跑步者,特异免疫血清蛋白大幅下降。
如改善运动系统。不断地松紧旋转,逐渐增强关节活动能力,刺激关节润滑液的分泌。关节附近的韧带得到松紧相宜的锻炼,大大增强关节活动能力。关节3周不活动,慢慢僵化;关节活动幅度长期太小,也会慢慢“锈死”。关节老化是老年人活动减少,体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衰退性疾病,钙量减少,卧床不动的病人尿钙排量是正常人的3倍,不活动造成的骨钙丢失比各种疾病造成的脱钙多5—20倍。调查60—90岁练拳老人,体内与骨量相关的激素水平与50岁健康人差不多。人体的肌力,60岁后活动少下降,70岁是年轻时一半。练太极拳,肌肉毛细血管通血量增加,肌肉弹性加强,肌肉群间协调性提高。美国老年协会对名平均年龄78岁的打太极拳老人调查,恢复到3年至10年前平衡状态。三、强身、技击
什么是武术?武术就是武力行为的技术和方法,技击就是对抗者之间的打击行为。打击需要力和技的结合。光有力不行,僵力、蛮力,所谓“四两拨千斤”;光有技也不行,所谓“一力降十惠”。文明靠说理,野蛮靠武力,人类在从野蛮到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发明了数以千计的打击技术,不同的文化取名不同,在中国就叫武术。武术又根据地区、文化、思想意识、练习方法的不同分为若干门派、拳种,如少林拳、太极拳、武当、形意、八卦……等,各拳种又分为若干流派。各门派虽然各具特点,有的强调攻击性,有的强调防御性,有的强调强身与技击兼容,但都具有武术的基本特性,即强调强身性与技击性。太极拳吸收了若干门派的优点,又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及中国传统医学原理而创编的一套优秀拳种,集养生、健身、强身、技击于一体,特别注重修身养性,非常符合中国武术的宗旨。武术的“武”字,按照拆字释义就是“止弋”,练习武术的目的是制止干戈,以和为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具体体现。
太极拳是一种境界很高的武术,初级阶段是养生、健身,进一步是强身、技击。太极拳承袭了众家武术技击的精华,并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如在练习方法上采用了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方法。初练拳为主,进而推手,再到散手。练拳知己,推手知彼,散手为用。陈氏太极拳一路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为主,以采挒肘靠四偶劲为辅,用力方法以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动作力求柔顺,以化劲为基础,用柔迎刚化刚,外形缓、柔、稳。二路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动作力求坚刚迅速,着重弹性劲的锻炼。如整个运动中始终贯穿着“阴阳”和“虚实”,每个拳式都具“开合”“圆方”“卷放”“虚实”“轻沉”“柔刚”“慢快”,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模式。其突出的有八个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顺逆缠绕的螺旋运动,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内外相和的节节贯穿运动,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运动,柔到刚再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慢-快-慢的快慢相间运动。缠丝劲是其独到的突出特点,由头到颈、肩、肘、手、胸、腹、脊、腰、臀、膝、足,“浑身尽是缠丝劲,挨着何处何处击”。缠丝劲运用螺旋的原理将化打结合发挥的淋漓尽致。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在陈氏太极拳基础上,又全面承袭了“中国气功之父”胡耀贞先生的道教内功修炼法。讲求:“内外俱练,以内为主”,桩、功、拳俱练,首先练内气,培养和强壮内气,充实丹田,行通经络,布满周身,结合螺旋缠绕的方法,连内气缠绕运行于肌肤骨节之中,敛入骨髓之中,形成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缠丝内劲。拳借功力,功借拳威,其技术威力无比,强身效果尤为明显。混元太极创始人冯志强先生已届八十岁,走起路来虎虎生威,年轻人都跟不上,数十年来与国内外击技名家切磋武功,从来都轻松获胜,击败而不重伤对方,显示“不以技压人,而以德服人”的大师风范,是当代太极拳界的杰出代表,享誉海内外,被国际上称为“太极巨人”。他的太极拳与气功同时修炼是数十年潜心研练,总结出的一条成功之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立意创新,有所发展,使太极技击理论实践化,技术科学化,训练方法更加完善系统。天津练拳者,按其方法练习常年不辍,技击水平突飞猛进,有的已成为混元太极总部“北京志强武馆”的主力教练,在国内外武功切磋中折服了所有对手,包括欧洲的散打冠军,柔道九段等高手。强身方面效果也十分明显,各种病患者不但痊愈,且日益强壮起来,举几个例子,其中有三个人被汽车撞过,一个被撞飞五六米远,一个被撞后腰担在铁轨上(此人已五十多岁),两人经过一会儿的调息,居然都没有受伤;另一个被撞后头部摔在石头上,脑内积水,头肿大如斗,国内最权威医生判断为不能治了,最好结果是植物人,一周时间昏迷不醒,说什么话都没有反应,后来有人提起该练拳了,此人居然眼皮一动有了反应,不到一月痊愈出院,医生都惊呼奇迹。后经分析认为这都是长练内功,当外力触身的一瞬间,全身内脏器官收缩内合,又有内气护体,加上筋骨强健的结果,这都拜练功练拳所赐。
混元太极八层功夫:养气混元生太极;意气混元行太极;活桩混元沉太极;缠绕混元旋太极;整体混元合太极;弹性混元崩太极;虚实混元返太极;一粒混元养太极。冯先生讲:太极功夫要三世才能修好,我练了六十年才知道什么是太极拳。混元太极拳是上乘武功,有志练此拳者当刻苦研练之。
中西医对太极拳的看法
中医和西医同是人类在漫长的生存、发展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类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地域环境与文化的不同在认知疾患的思维方式和施治疾病的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医疗效果也各有千秋。近年来两者取长补短,交融日密,这必将使人类医疗和健康水平取得突飞猛进地发展,是人类健康的福音。
中西医在对太极拳的看法上是一致的,即太极拳在去病健身上是最好的锻炼项目之一,而对其效能原理的解释上又存在一些差异。
西医从其诊治疾病原理方法及对人体健康的认识角度解释太极拳有利改善人体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及运动系统等生理功能;同时能促进人体心理健康,改善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只有5%的人处于身心健康状态,20%的人处于疾病状态,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临床特征为失眠或嗜睡、健忘、食欲不振、性欲低下、烦躁不安、抑郁或消沉、焦虑不安、疲乏无力、头晕心悸气短、大小便问题、免疫功能下降等。亚健康伤害身体和精神,影响生活和工作,体能下降,免疫防病机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加剧各种疾病因素的影响,恶性循环,慢慢向疾病发展。太极拳锻炼有十分明显的练性怡情作用,长期坚持可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培养沉着从容、温和冷静、耐心细致、做事有恒、意志坚强、吃苦耐劳、乐观进取等优良性格。练拳后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恬淡,不为“七情、六欲”所困扰。可使人消除杂念,心平气和,是一种积极休息,健康的消遣。还可调理气血,使血脉运行自然和顺。从而对调节心理障碍有明显作用。
人体健康,依赖人体内各对神经、脏器、气血及各种功能的平衡保证。太极拳动静松柔运动使头脑中枢神经,主、副交感神经交替兴奋松静,即得到刺激,又得到休息耗养量少,协调平衡。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摄取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废渣,太极拳柔缓动作膈肌上下大幅移动,腹肌大量活动,对肠胃器官良性按摩,消化液分泌增多,该系疾病得以治疗。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气贯四稍,呼吸逐渐深长,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能力提高,胸廓间牵张力加大,肺泡与毛细血管接触面积增加。肺活量逐渐增大,可预防慢性肺病。太极拳调气匀息的方法可使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脏容量及每搏输出量增加,还能改善动脉壁的弹性和韧性,使冠状动脉口变粗。这些使脉管系统更加完善,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进的氧气和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更顺利运送到各器官和组织,进行新陈代谢。练拳时津液会增多,津液含有多种酶,其中15种能消除某些致癌物质的毒性,具有防癌健身作用;还含有维生素、激素、无机盐、蛋白质等可抗衰老,调节人体机能,使练习者消化好,吸收好,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太极拳是一项全身运动,可使人肌肉丰满,骨质坚硬,体质健壮。长期练拳肌肉营养和氧的供应充分肌肉纤维逐渐变粗,肌肉中结缔组织逐渐增多,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能力,增加肌肉力量,使之更结实丰满,柔韧而富弹性,更加协调敏捷。太极拳的螺旋缠绕,旋腰转跨,伸拉拔长肢体运动,使全身每块骨骼、关节得到锻炼,促进骨骼的血液循环,骨骼新陈代谢加强,骨骼的结构、功能、骨质发生良性变化。各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韧带得到锻炼,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现在西医对太极拳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有许多深刻的认识,上述只是作了部分简单介绍。
中医对太极拳的看法,除认同西医的解释外,其主要哪家医院看白癜风较好北京看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 上一篇文章: 余浩再谈猪油的好,为啥吃脂肪能够治疗癌
- 下一篇文章: 济南全国新型浮针疗法腕踝针疗法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