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风湿疾病的产生
从“因虚、积冷、结气”的角度思考女性风湿病的辨治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女性风湿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金匮要略》所提出的“因虚、积冷、结气”可以用来指导女性风湿病的辨证论治。风湿病与经、带、胎、产关系密切,某些风湿病好发于特定生理期。女性的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月事盈亏,胎产哺乳,身常不足”、“阴为主体,寒湿易趋”和“忧郁恼怒,气结于中”等三个方面,决定了女性风湿病的病机为虚、积冷和气郁。在治疗风湿病时,首先要把握风湿病病机特点,随证而治,为常法。由于风湿病的治疗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治疗和控制风湿病,能够使月经失调得以纠正,异常带下消失,因此除使用常法治疗外,治疗风湿病妇科诸证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风湿病的病情。使用的变法包括“调妇科诸证”和“注意调肝疏肝”两种方法。
仲景先师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指出:“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后世医家认为这是妇人病的总纲。尤在泾说[1]:“此言妇人之病,其因约有三端,曰虚,曰冷,曰结气”。笔者在风湿病的临床中体会到,这不仅是妇人经带胎产诸证的总纲,而且也指导着女性风湿病的辨证论治。对于风湿病,中医与西医有着大致相同的内涵。西医认为[2],风湿病主要累及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包括软骨、滑囊、韧带、肌肉等,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尚可累及内脏器官。中医有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之五脏痹和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之五体痹之说[3]。风湿病种类与预后呈现个体化特征,有很明显的性别特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常见风湿病发病的性别对
照见表1。早期学者认为,女性风湿病发病与体内性激素代谢有关,近年来更深入的研究表明,中国女性类风湿的发病可能与雌激素受体基因某些酶的多态性密切相关,广泛的关节受累与一些基因亚型有关[9];另外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也与绝经期的骨关节炎发病有关[10],这些从西医的角度揭示了风湿病的发病机理。对于临床中常见的女性风湿病患者月经不调或带下等伴随症,西医往往责之于不同的分科来仲景先师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
二十二》指出:“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后世医家认为这是妇人病的总纲。尤在泾说[1]:“此言妇人之病,其因约有三端,曰虚,曰冷,曰结气”。笔者在风湿病的临床中体会到,这不仅是妇人经带胎产诸证的总纲,而且也指导着女性风湿病的辨证论治。对于风湿病,中医与西医有着大致相同的内涵。西医认为[2],风湿病主要累及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包括软骨、滑囊、韧带、肌肉等,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尚可累及内脏器官。中医有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之五脏痹和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之五体痹之说[3]。风湿病种类与预后呈现个体化特征,有很明显的性别特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见风湿病发病的性别对
照见表1。
早期学者认为,女性风湿病发病与体内性激素代谢有关,近年来更深入的研究表明,中国女性类风湿的发病可能与雌激素受体基因某些酶的多态性密切相关,广泛的关节受累与一些基因亚型有关[9];另外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也与绝经期的骨关节炎发病有关[10],这些从西医的角度揭示了风湿病的发病机理。对于临床中常见的女性风湿病患者月经不调或带下等伴随症,西医往往责之于不同的分科来过程也会导致阳气随之丧失,阳虚则生内寒。冲为十二经之海,血海空虚则筋脉失却濡润,再加之阳虚于内,营卫不合,外邪最易从肌腠而入。如妇女在妊娠产育期间过劳,则气血耗伤难补;孕产过多,尤其是小产过频过多,冲任损伤,造成肾阴阳亏损,加之摄生不慎,最易得风湿病虚损之证[12]。如类风湿关节炎,古人即认识到月经不调者容易发病。如《古今医鉴·卷十二》曰[13]:“妇人鸡爪风,因月家得此,不时举发,手足挛束如鸡爪状,疼痛难伸”。又如产后关节风湿症的病因,在《傅青主女科·产后编下卷·遍身疼痛第三十六》指出[14]:“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阻滞,累日不散,则筋牵脉引,骨节不利,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足不能动履,或身热头痛。”女性风湿病的特点是阴血
不足,本虚标实之证,这一点前贤已有充分的认识。
2.阴为主体,寒湿易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男女两性的生理上先天即有差异,前者属阳,后者属阴。《女科百问·卷上》曰:“男子以精为本,女子以血为源,男子为阳……女子为阴。”女性月经、胎孕、哺乳,无不以血为用,故女性体质属阴。《女科百问·卷上》又曰:“妇人感病倍于男子者何也?妇人者,众阴之所聚,常与湿居。”即明确指出了为何女性体质容易挟湿邪。不仅如此,寒邪亦为阴邪,其性凝聚,湿为阴邪,其性黏腻,寒湿二邪最易相合,胶着于阴性之体,内著于脏腑,外著于筋脉。而湿邪是伴发于风湿病尤其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全程的一个病理因素[15],因此可以认为,女性体质决定了寒湿为风湿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女性素体阴气盛再加之感寒湿之气,阴气远胜于阳,两阴相合如天寒地冻,不仅出现关节筋脉的症状,同时因胞寒血凝,导致月经凝滞不行,出现痛经、不孕等妇科诸证。冲脉循行起于小腹,下出于会阴,上行于脊柱之内,《灵枢·逆顺肥瘦篇》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经……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渗诸络而温肌肉”。因此女性风湿病肌肉关节冷痛等在经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临床中体会到即使在某个病程阶段所表现得湿热阻络证,也是感寒湿在先,随体质、气候、季节或由于饮食炙煿而热化。
3.忧郁恼怒,气结于中:肝经与督脉交会于百会,与任脉交会于曲骨,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带脉
始于季肋,胁肋正是肝经之分野,肝主疏泄,以调达为顺,肝主谋虑,女性偏重情感,心理脆弱,故最容易忧思恚怒。正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求子第一》说:“女子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着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差。”因此,女性肝气易常郁结于中,经络气血流通不畅,筋脉为肝脏所司,故易出现筋脉疼痛之症,这种疼痛与外感邪气造成的疼痛有着根本的区别,疼痛伴有局部的感觉异常,或麻木或异常怕冷,或两侧身体感觉不同,而神经浅感觉物理检查正常,并且情绪波动可使疼痛加重或减轻,但有时肝气郁结证与风湿病本证常同时存在,如有些风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恼怒等原因常使本已经控制的症状反复,因此有些肌肉筋脉疼痛是由两个证候叠加导致,需要细细审别。
二、女性风湿病辨治要点
在治疗风湿病时,首先是把握风湿病病机特点,随证而治,这是常法。抓住祛邪法,或祛风或散
寒通络,或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扶正法或补气养血,或健脾补肾,或温阳。由于风湿病的治疗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如使用常法治疗外,要抓住女性的生理特点进行治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间以调妇科诸证:风湿病病情复杂,症状多端,不一而足,病程长,治疗过程更是漫长,以抽丝
剥茧来形容治疗过程并不为过,如以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为例,大多患者需终生服药,针对较漫长的治疗过程,虽然当代风湿病学者都认为,风湿病治疗宜守法守方,但是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若遇妇人尚未至绝经期而月经稀发或月经过少者,在风湿病症情平稳之时,可以定期采用补肾养血调经法,俟月经来潮后再治其本病。一般经过数个月经周期的治疗,月经趋于正常,风湿病症状亦随之缓解,这也是提高风湿病临床疗效的一个方法。若遇痛经之症,可以在经期采用温胞散寒之法,痛经缓解的同时也能使关节肌肉疼痛症状得以缓解。再如,因湿邪是风湿病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因素,而湿性趋下,常导致带下诸症,在治疗风湿病本病时穿插采用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止带或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或益肾滋阴,清热止带法治疗其带下之症,可以看到其带下症状消失的同时,其风湿疼痛也有所减轻。正如《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治病略例第三》指出:“月事来日,得风冷湿热,四时之病,相协者,皆自说之,不二与治标相触动,更增困也,处方者应问之。”
2.注意调肝疏肝:西医学认为,重大不良生活事件、精神创伤使患者产生心理应激,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导致风湿病发病。中医认为可责之于肝失疏泄,其表现为或肝气横逆,或肝气郁结,而临床中经常遇到风湿病症状趋于平稳或控制后,突遇情绪刺激,忧思恼怒则旧症旋起,而按照疏肝解郁之法处方,则症状很快缓解;其次,有些风湿病本身就可以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的损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病脑损害可以导致忧郁症,表现为肝失疏泄气结于中;第三,风湿病患者一般都经多方辗转求治,服用过的药物本身就可引起精神障碍,常见的有类固醇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出现类固醇精神病。第四,由于风湿病本身的特点,病程长,痛苦多,经济负担重,生活质量下降等均可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产生,患者常会出现睡眠障碍,失眠或早醒,记忆力、注意力减退,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等一系列肝失疏泄、忧思郁结的症状,而疼痛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主诉,疼痛不仅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心情、环境变化都有关[16],针对此症临床中间断采用疏肝、柔肝之法对疼痛的缓解大有裨益。考运用疏肝之法治疗风湿病,早在《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就记载用逍遥散[17]治疗风湿病,原文说该方主治:“血虚劳倦……肢体疼痛……营卫不和”,现代医家也有类似的报道[21]。总之,女性风湿病的病因病机涉及因虚、积冷、结气,而基于此基础之上,以风湿病本病结合经、带、胎、产异常进行辨证论治,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乌鲁木齐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治疗白癜风最新方法- 上一篇文章: 久病必瘀,杨教授教你如何活血化淤
- 下一篇文章: 特定疾病的活体组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