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抗菌药,为何越用越发炎
■女患者张某,35岁,从小体弱多病,近日觉得尿频、尿急、尿痛,至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膀胱炎,给予5天的抗菌药物。5天后复查尿常规恢复正常即停药。但张某担心自己体弱,病情会复发,因此自己又继续服用家里以前留下的抗菌药物。3周后,张某觉得原来早已消失的尿频症状又出现了,而且伴有剧烈的外阴瘙痒。医院就诊,诊为念珠菌性阴道炎,在医生指导下停用原口服抗细菌药物,改成抗真菌栓剂外用后方好转。
病例②■男性患者刘某,80岁,结肠多发息肉术后合并肺炎,予以广谱头孢菌素静脉滴注治疗2周。患者咳嗽、咯痰好转,体温一度下降但又上升,伴水样泻,每日十余次,大便常规见少量白细胞,艰难梭菌毒素检测阳性,即停头孢菌素,予以甲硝唑治疗后好转。
上述这两个例子从医学上来说,属于“二重感染”,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菌群间的“和平共处”遭破坏二重感染,也称为菌群交替症,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生殖道以及皮肤等部位都有细菌寄生繁殖,这些细菌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少数属致病菌或纯寄殖菌。寄殖菌群在互相拮抗制约下“和平共处”,保持一定的比例维持平衡状态。
在较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不仅感染部位的细菌会被抑制或杀死,这些寄植菌群中只要有对该抗菌药敏感的细菌就都会被抑制或杀死,而未被抑制者则乘机大量繁殖。
此外,严重的原发疾病、大手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化疗药物等均可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也为细菌入侵和继发感染创造了条件。在肠道、呼吸道等部位未被抑制的细菌均可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常见疾病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真菌、艰难梭菌、葡萄球菌以及各种革兰阴性菌。常见的感染包括:
1.口腔感染
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引起,常合并维生素B族缺乏症。临床表现为鹅口疮,严重者可蔓延至气管和食管。
2.白色念珠菌肠炎和肛门感染
3.假膜性肠炎
本病常见于胃肠道手术后、恶性肿瘤、尿毒症、血液病等患者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老年患者特别容易发生。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本病。
4.菌群交替性肠炎
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口服均可引起腹泻,是由于肠道菌群交替所致,也可称之为“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
5.肺炎
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原发感染后继发肺炎者相当多见。
6.尿路感染、阴道炎
7.血液感染
Tips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上人体抵抗力因原发病和原发感染而明显降低,因此常常难以控制而有较高的死亡率。
因此,抗菌药物虽然可以防病治病,但也可以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包括二重感染。因此,只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适当的给药方法和疗程,才能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和减少抗菌药越用越“发炎”情况的出现。
二、小心,抗生素滥用的四大重灾区!?抗生素就是用来杀灭细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一类特殊药物。在我国,抗生素的使用量大,存在过度应用甚至滥用的现象。据调查,医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比例在70%以上,门诊患者使用抗生素达20%~30%。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不仅造成了药物资源浪费,更可能对患者的身体产生许多不良影响,特别是产生耐药性后会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本期,小贝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抗生素滥用的四大重灾区,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不该用时坚决不用。抗生素滥用四大重灾区我国抗生素的滥用主要发生在以下4种情况:感冒感冒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许多人把抗生素当作万能的“消炎药”,一有感冒、咳嗽就服用抗菌药,是抗生素滥用最为常见的情况。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普通感冒是由呼吸合胞病毒、腺病毒等诸多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鼻腔、咽、喉、鼻窦、会厌和中耳等部位)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咽痛等不适。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包括许多不断变异的病毒株,如H1N1、H5N1等)引起的、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急起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和干咳,传染性强,其全身症状较普通感冒严重,并可能发生肺部和肺外并发症,威胁生命。
由此可见,感冒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道理非常简单,抗生素仅对细菌有抑制或杀伤作用,而无抗病毒活性,对病毒引起的疾病没有任何作用。
腹泻许多腹泻特别是儿童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但许多人往往一遇到腹泻就使用抗生素,这也是滥用抗生素的一个常见情况。通常,感染性腹泻分为两大类:
非炎症性腹泻主要症状为稀便或者水泻,可有轻度腹痛,通常不伴有发热、里急后重等症状,这类腹泻占了门急诊感染性腹泻的大部分,尤其是儿童,排除霍乱后,病原菌多见病毒和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等,在治疗时以对症处理为主,通常病程比较短,可以自愈,无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细菌感染性腹泻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同时可伴有较为明显的腹痛、里急后重,甚至高热、脱水等症状,这类腹泻多数为侵袭性的细菌感染,菌痢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疾病,这类感染通常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此外,有时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病”,而且可能“致病”,抗生素不能治疗病毒性腹泻,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腹泻。因为每个人的肠道中均存在许多细菌,有些细菌对人是有益的,如果使用抗生素就会杀灭敏感的细菌,导致耐药细菌或真菌过度生长,而出现腹泻,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不明原因发热许多人理解为只要是发热肯定有感染,就用上了抗生素。其实发热原因很多,包括感染性、肿瘤性及结缔组织病等,感染性病原中又包含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及寄生虫,只有细菌性感染者才需要用抗生素。
其中不明原因发热中由非感染性因素所致者占30%~50%不等,而不少发热患者往往有一种习惯性思维,发热了就想到要“消炎”。其实,诸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药物并非消炎药,而是抗生素,也并非万能,且都有自己的适用对象(敏感菌群)。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导致药物热、二重感染等情况并不鲜见,干扰了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和处理。
预防用药这个问题主要发生在住院的手术患者,并非所有的手术都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但在我国手术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比例很高。生活中有时皮肤的一点小损伤,只要局部清创,不要接触水,并不需要服用抗生素,但很多人不放心,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如果患者体内无细菌感染,而用了抗生素,那么不仅起不到作用,而且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能给人带来不利影响。
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如下原则:1.严格掌握使用指征,只有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生素特点制订。
做到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确实不容易,抗菌治疗涉及到多个专业:临床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及临床药理学。首先要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搞清楚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哪个部位有感染。然后要搞清楚是什么病原引起的感染,这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临床应用的抗生素有上百种,各有其特性,要尽量利用其特性,避免不良反应。所以抗菌药的使用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用药。
- 上一篇文章: 详解16种肿瘤标志物,看完不再困惑
- 下一篇文章: 疾病看手相,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