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协和急诊

我心目中的协和急诊

怎么上协和?

记得初到北京的时候,我手提沉重的行李箱,肩扛巨型包裹,穿着打扮幼稚,走出东单地铁口,辨不清方向,环顾四周,选定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怯声怯语地问:“您好!请问……怎么上协和?”老先生露出谜一样的微笑:“小伙子,好好学习,一定能上协和!”那天我在风中凌乱了好久。后来我知道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协和教授。走在长廊里,这些背影没什么特别,只是因为他们知道怎么才能上协和吧。上协和很难么?的确很难……,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读研读博求学20余年,三好学生学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拿到手软,只不过是茫茫简历里的一页,在协和门口拍照的敲门砖。而最终挤破头走进来,才发现那些过往风一吹就散了,在治病救人面前变得一无是处。人在协和,一下子变得太无知。所以难的是什么呢?是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学习。

求医路漫漫

协和急诊室的候诊区,永远拥挤着病人,永远缺一张床,他们痛苦地呻吟,他们急切地盼望,他们可能骨瘦如柴希望渺茫药石无灵,他们可能几经辗转求医问药倾家荡产,他们最终到协和来。有人从新疆坐了30个小时的救护车花了上万元来到协和,有人背着铺盖卷在火车上打了好几天地铺来到北京,来到协和。上协和很难么?的确很难。这可不是辞了工作潇洒一回去看世界,这可不是穷游一族漫无目的到处流浪,这是背负病痛携家带口寻求出路,这是不知结果孤注一掷。所以难的是什么呢?难的是一床难求,想要最后的希望。

战斗的集体

上协和,很难的,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要来呢?在医生的眼里,协和是一个标杆,是一片净土,是一种精神。在病人的眼里,协和是活命的法宝,是最后的希望,是生命的归宿。明明一线大夫都那么年轻,我们哪里来的底气这样说?下面让我们感受一下这个集体:

医院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培养出一代代医学大师,青年才俊,他们用高尚的医德解救了无数苦难的病患,他们用满腔医院辉煌的历史。而我所成长的医院急诊科更是一个战斗的集体!年,医院急诊科成立了,同时是我国第一批急诊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30多年励精图治,风雨兼程,协和急诊人本着“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不断续写着辉煌,如今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人才梯队,多次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等殊荣。在医教研各方面均处于国内外领先行列,成为同行们的楷模。

紧抓临床业务能力

急诊科是危重病人的聚集地,抢救急危重症是工作重点,因此创建高水平的医疗团队,提高诊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尤为重要,医院急诊科本着“务实创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和技术水平,保证了临床工作顺利安全的开展。每年救治患者20万人左右,抢救患者高达人,其高周转,低投诉率为同行所称道。急诊病房不但收治各地疑难杂症,急危重症,包括: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间质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卟啉病,急性重症胰腺炎,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急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同时还大力开展急危重症监测及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如:PICCO,CVP,肺动脉漂浮导管,床旁超声,经食道超声,心肺复苏质量检测,床旁脑电监测,CRRT,ECMO,人工肝,血浆置换等,成为患者的福祉,国内外同行的楷模。

医教结合,步步为营

医院急诊科是全国疑难杂症的聚集地,拥有丰富的危重症疾病资源,同时也是代代急诊医师成长的摇篮,在邵孝洪教授,周玉淑教授,马遂教授,于学忠主任等几代急诊大师的不懈努力下,先后编著《急诊临床》,《现代急诊医学》,《协和急诊抢救手册》,《危重症鉴别诊断学》等多部专著,为急诊医学发展起到了里程碑般的作用。自年起急诊科开始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本科生教学任务,年成立北京市首批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如今每年培养研究生10余人,住院医师20余人,进修医生30余人,并先后推荐优秀医师前往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大学等国外著名医学院校学习深造,并接收国外医学生前来访问学习,同时成为美国AHA心肺复苏培训基地,北京市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国家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我国首批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并通过自主实践创新,团队合作,开创了属于急诊人自己的核心培训课程,E-Training:急诊气道管理,CRRT,深静脉穿刺置管,床旁急诊超声评估等培训。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急诊师资力量薄弱环节,自主开发了i-TEACHER急诊师资培训课程,得到了业界的赞许,为新一代急诊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由医院急诊科组办的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已成功举办7届,是急诊医学的盛会,云集国内外急诊界专家教授在此平台分享急诊前沿学术。此外,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院急诊科创建了属于急诊人自己的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有效的白癜风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haqd.com/yfbj/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