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同一症状两种不同的诊断结果
前面的病例讲述了普通急性ITP的典型案例,那么是否所有以血小板减少症来就诊的孩子,都是这样子的呢?却也不尽然如此,临床的特点在于变化无穷,医生的主要精力,特别是儿科医生的主要精力,大部分都放在鉴别诊断,治疗可能不会特别难,但是诊断是否明确,却关系到孩子的未来预后的情况。
作者:鮀城乡医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以下,就讲述一个初诊ITP,最终却确诊SLE的患儿病例:
病例2:
病情介绍:27床,患儿小L,女,10岁,因“皮肤瘀斑半年,发热2天”于-11-2急诊入院。患儿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散在瘀斑,位于四肢,未予特殊处理。近半年来瘀斑有反复,未重视。患儿2天前开始出现流涕,伴发热,最高体温达8.6℃,家属予退烧药“布洛芬”降温,体温可降至正常,后发热反复,遂于C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减少。家属重视,转来我院,急诊拟“血小板减少症?”收入我科。患儿自发病来,无腹泻,食欲尚可,无面色苍白,大便黄软,小便正常。精神可,睡眠可,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查:四测正常,Wt27kg,神志清,精神可,无贫血貌,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查体合作,四肢可见散在少许陈旧瘀斑,体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mm,对光反应灵敏,双眼无充血。口腔无溃疡,咽稍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呼吸平顺,双侧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未扪及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征。
诊疗过程:患儿入院后复查血常规及完善其他必要检查,提示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为14×10^9/L),同上一个患儿一样,按《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建议》版,予儿童ITP一线治疗:丙种球蛋白2g/kg,分2天输注;泼尼松1.5mg/kg。治疗后第二天丙球疗程结束,继续使用泼尼松,并在第三天复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已上升(复查血小板数量为×10^9/L)。初步考虑疗效完全反应,本来计划在血小板稳定1周后,泼尼松逐步减量至停药。
患儿治疗前血常规检查结果
患儿治疗后血常规检查结果
入院后患儿体温起初趋向正常,但该患儿在入院后第五天,再次出现体温偏高的现象,并且发热反复,患儿没有明显感染症状,无咳嗽,无腹泻,感染指标(WBC/CRP和PCT)均不高,且综合考虑患儿瘀斑已半年(超过6个月),女性患儿,年龄较大,发热原因不明确,热较难退,体查发现患儿存在新发颜面部红斑、手掌红斑等体征,需排查其他伴有血小板减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和自身免疫性淋巴增殖综合征(AIPS)等。所以予完善骨髓检查、HIV/HCV/Hp检查、抗核抗体ANA等检查。(部分检查结果见下图)
患儿颜面部红斑
患儿手掌红斑
患儿体温单
患儿ANA谱检查结果
骨髓结果:骨髓巨核细胞有成熟障碍改变。
由上,考虑患儿存在结缔组织病可能性大,(约%的儿童慢性ITP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前驱症状),予继续完善结缔组织病相关检查,如ENA等,该患儿最终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转入风湿科进行治疗。
小结分析:
全文讲述的这两个小朋友的病例,案例1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急性ITP,按《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建议》进行一线治疗,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案例2,起初也是考虑儿童ITP,治疗过程中患儿出现颜面、手掌红斑,发热等现象,予完善骨髓及ANA等检查后,提示存在结缔组织病可能,最终确诊SLE并得到有效治疗。
在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如果出现治疗效果欠佳,或者患儿出现新的症状,均应考虑原诊断是否正确,或者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疾病的情况,并针对性予以完善检查,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像个侦探一样把整个“案件”侦查分析明白,对于患儿及患儿家属来说,是一种疾病的诊疗,对于医生来说,也是一种经验总结和学习。
儿童ITP预后良好,80—90%的病例在12个月内PLT恢复正常,10—20%发展为慢性ITP,其中约0%的慢性ITP患儿依然可以在确诊后数月或数年自行恢复。尽管大多数患儿在病程中出现PLT明显降低,但是发生严重出血比例很低,颅内出血发病率约为0.1%—0.5%。约%的儿童慢性ITP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前驱症状,经数月或数年后发展为系统红斑狼疮、类风湿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部分参考资料: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建议版》;
《Internationalconsensusreportontheinvestigationandmanagementof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0》
医学界儿科频道投稿邮箱:yxj_ek
yxj.org.cn稿费:—00小编白癜风专家什么是泛发型白癜风- 上一篇文章: 疾病预防猪易发外科疾病的原因及防治技
- 下一篇文章: 临床运动系统历年考点总结中表格彩色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