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经络----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经络的发现和经络学说的形成最迟是在五千年、甚至七千年以前。何以见得?中医学的脏腑、经络名称、数目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对应,而天文学、民俗学、考古学等领域最新成果证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等知识诞生于六、七千前年以前!剖析古人对经络的阐释,展现经络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密不可分的关系,探询并证明经络诞生的原理,对比这两类事物的功能与特性,就能够诠释经络实质,解开经络之谜。

一、经文阐释的经络

经络学说从远古时代留传下来,主要是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说:“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这些全都是人所共知,医生所遵循使用的。”[1]所谓“全都是人所共知”,说明古人都知道“经络”是什么,就象人们对手脚与胳膊腿的了解一样,用不着多作解释。如果古代医家不知道“经络”是什么,就不会建立起完整系统的经络学说了。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在宋代以前,就把《黄帝内经》对“经络实质”的解释丢失了。比如从汉代到宋代,专门论述气血在人体经络运行规律与针灸原理的《黄帝内经·灵枢》九卷,就仅以残本传世,到北宋元佑八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黄帝内经·灵枢》丢失的部分才又失而复得。但是受语境和语法变化的影响,后世人已经无法全面正确地了解《黄帝内经·灵枢》对“经络”的解释。所以,对“经络实质”的诠释仍然被埋没着。

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先生《奇经八脉考》指出:“阴经阳经相互贯通,如圆环一样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其流溢之气,进入奇经,相互灌溉,在内温煦脏腑,在外滋润腠理。奇经统共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称之为奇经”。[2]

李时珍先生回答了什么是“奇经八脉”,也回答了“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但是没有告诉我们经络的起源问题,也没有告诉我们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受中医经典曾经散轶与失传的影响,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一些曲解误说。要想澄清这些误说,诠释经络的实质,就需要结合与经络相关的古代中国天文学、气科学等知识,对经文进行认真分析。

1.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前文《中医-西医,同医不同一》介绍了中医“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沟通人体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象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见图1十二经气血环周图)。

2.经络----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的晴雨表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成人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象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3]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记载了经络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五脏的本质、现象与规律,全都由经脉隧道体现出来。经脉隧道运行气血,如果血气不和,百病就千变万化生发出来。所以要遵循经脉的运行规律。注文解释说:隧,是潜伏的通道。经脉潜伏运行而不显现,故称之为经隧。血与气,是人生命的活力所在。邪气侵袭它,则血气不正。血气不正,则发生变化而出现病患。然而经脉,是能够决定死生,治疗百病,调整虚实的,所以要慎重地予以对待。”[4]

《黄帝内经灵枢·脈度》分析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蹻脉、督脉、任脉的走向与尺寸,指出:“这些经脉是气血运行的大的隧道。经脉为内里,别出旁络者为络脉,由络脉再分之,别出旁络的为孙络。邪气盛而有淤血的可刺其孙络出血,人体血气盛者用泻法,人体血气虚者可以饮食汤药予以补养。”同时还强调:“经脉之气不能够不运行,如同水之流动,如同日月之运行而不能休止,阴脉荣养五脏,阳脉荣养六腑,如圆环之无端,无法计量它的环周次数,終而復始地循环往复。流溢的精氣,在內灌溉五臟,在外濡养筋骨、肌肉、皮肤。”[5]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介绍了经脉与天地之气阴阳变化相互感应,及其根据脉搏频率推断脏腑盛衰,预测患者死期的规律:“岐伯说:天地之气相互感应,寒暖之气相互推移,阴阳之气相互变化,哪一个少哪一个多?阴气是偶数(--),阳气是奇数(一)。如果发病在春夏,是阴气少,阳气多的季节……如果发病于秋冬,是阳气少,阴气多的季节,……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不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则无从谈起。……人体经脉气血,一昼一夜五十环周的次数,以运行五脏之精气,不与此数相应的称为‘狂生’。所谓能够达到五十环周次数的,五脏就能够全都禀受精气的灌注与营养,这可以诊察寸口的脉博,计算其脉动次数。如果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五脏全都禀受精气。四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一脏气衰。三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两脏气衰。二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三脏气衰。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四脏气衰。不满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是五脏之气都已亏虚。其主要内容在《终始》篇中。所谓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就是正常,由此可以知道五脏的盛衰。如果脉搏忽快忽慢,是五脏之气衰败,可以预测出病人的死期将不会太远了。”[6]

以上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象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

3.经络----运行气血与二十八宿同度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所以说,正中午时阳气隆盛为‘重阳’,夜半时阴气隆盛为‘重阴’。故太阴主宰人体内里,太阳主宰人体外表,各自运行二十五度,以昼夜来划分。夜半为阴气隆盛,夜半以后而为阴气衰减,到早晨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行于阳分之气开始。正中午时阳气龙盛,日西斜时行于阳分之气衰减,日落时行于阳分之气尽而阴分开始受气。夜半时阴阳之气大会合,万民全都睡卧,称为‘合阴’。早晨行于阴分之气尽而阳分开始受气,如此无休无止,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中焦亦并列于胃中,在上焦之后。它的功能是吸收精气,泌去糟粕,蒸腾津液,化成精微,上注于肺,再化为血液,以奉养全身,这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所以能够独行于经脉之中。血与气,是异名同类,营气卫气,都是精气。血,是有活力的气。”[7]

所谓气血“异名同类”,是指在人体内,气靠血而存在,血靠气来运行。没有血,气就不能出入升降于人体;没有气,血在人体就失去活力。《难经·二十二难》:“气主养育,血主滋润。”“夫荣养人体者,是阴血,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肺宣发施布血,输泄在肾,灌溉于全身,滋养百脉,所有经络由此而生养。然而血由气所统帅,所以说气主养育,血主滋润,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8]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说:“黄帝问岐伯说:我听您讲授针刺方法,从不离开营卫血气。十二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您能够将十二经与四海相应合吗?岐伯回答说: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全都注入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统共这四者以与四海相应。”[9]这段引文中所讲的“四海”,实质上是指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这四个方位的整个天地。即营卫血气十二经脉与天地之气相应和。比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10]通常中医学界虽然也知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是天文历法知识。但是却因为当时已经不清楚这些知识的空间背景是指整个天地,而把“十二经水”解释成“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就又把中医学所讲的“天地”局限在了中华大地。如此是无法正确诠释经络实质的。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运用地球自转一周,反映在天球上,是天球大圆二十八宿绕大地旋转一周的规律,来说明营气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同时以铜壶滴漏的方法来合和经脉长度。“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每宿占三十六分,共计一千零八分。人气运行一周,经脉上下前后左右二十八脉,总长一十六丈二尺,直接对应天之二十八宿。铜壶滴漏以一百刻计算,用来划分白天与黑夜。人一呼,脉搏跳动两次,营气在脉中运行三寸;一吸,脉搏也跳动两次,营气在脉中也运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息”,营气运行六寸。每日营气运行五十周次,则能保证身体健康。”[11]

这四段引文的意思是,人体由饮食入胃而生成气血,气血即是营气与卫气,营气与卫气在经脉之内、之外同时运行。气血运行的通道----换句话说,人体经脉的长短,包括每一条经脉的长短,是根据一呼一吸----“息”的时段来进行测定,而且,由“息”测定的气血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与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所代表的周天度数是相同的。

4.经络的测定与命名是根据气的阴消阳长,阳长阴消

中医学不仅把十二正经与一年十二个月直接对应,而且把十二正经与一日十二个时辰直接对应。这种对应的原理是根据天地之气的阴消阳长,阳长阴消(见表1)。

表1十二支所纪一日十二时辰与十二正经对应表

十二支

十二经

小肠

现代时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指出:“一岁有十二个月,一日有十二个时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将周天二十八宿等分为四,一个方向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宿、昂宿为纬,虚宿张宿为经。从房宿至毕宿为阳,从昂宿至心宿为阴,阳主宰昼,阴主宰夜。卫气之运行,一日一夜五十环周于全身。昼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周遍五脏。”[12]

这段引文的意思是,十二支所纪一日十二时辰与十二正经直接对应;十二支所纪一年十二个月份与十二正经直接对应,二者的直接对应原理是相同的。因为十二支所纪一日十二时辰同十二支所纪一年十二个月份,都是在天地框架之中,对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的节制。

十二支所纪一日十二个时辰是一日之内,地体在自转一周过程中,天气下降入地体,地气上升到空中这种反复运动的时段划分;十二支所纪一年十二个月份是地体运行一回归年过程中,天气下降入地体,地气上升到空中这种反复运动的时段划分。比如,地体上的特定地域北京地区的午时,是一日之中阳气极盛阴气初生的时刻;午月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极盛阴气初生的时刻。子时则是阴气极盛阳气初生的时刻;子月也是阴气极盛阳气初生的时刻。

《黄帝内经素问·金归匮真言》说:“阴气中有阴气,阳气中有阳气,从早晨至正中午,是天之阳,阳中之阳;从正中午至黄昏,是天之阳,阳中之阴;入夜至鸡鸣,是天之阴,阴中之阴;鸡鸣至早晨,是天之阴,阴中之阳。人也与此相应。”[13]这就是古人将一日分为春夏秋冬,即寅时(3点-5点)到辰时(7点-9点)为春;巳时(9点-11点)到未时(13点-15点)为夏;申时(15-17点)到戌时(19点-21点)为秋;亥时(21点-23点)到丑时(1点-3点)为冬的依据。即古代中国人将一昼一夜划分阴阳的原理,与前文分析过的十二壁卦(十二消息卦)将一年划分阴阳的原理,是依据气对有形质物体的阴入与释出,释出与隐入程度,即依据阴与阳各自所占比例的多少是一致的。

《难经·第七难·论旺脉》阐释的“天时有季节气候的不同,脉象亦有大小阴阳的变异,就是说当令之时应得当令之脉方为正常的现象。”将人体三阴经、三阳经的脉象,与十二支所纪一年十二月划分的六个季节,与寒、暑、燥、湿、风、火这六气直接对应,与卦气的少阳、阳明、太阳、太阴、少阴、厥阴直接对应(有关“三阴三阳”具体内涵有另文分析)。与十二支直接对应的十二正经则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一一衔接,构成一个按照十二支顺序循环往复的完整系统。十二正经与十二支所表示的十二时、十二月直接对应,就是《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即前文《说地:“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中,所讲的整个天地十二条经线直接对应。

无论自转一周的一日,还是公转一周的一年,都是整个天地框架之内的气在运动之中。人体气血在经络的运行则系于时时刻刻天地之气的运行。十二支所纪十二月、十二时辰都是对天地之气的阴消阳长规律,阳长阴消规律所作的标示。人体十二正经与十二支直接对应,则证明人体气血在经脉的运行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

二、庞大的科研群体,昂贵的仪器设备,无法揭示“经络实质”之迷

明代李延《医学入门》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中医认为经络是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的一个复杂系统,十二正经和督脉经、任脉经(属奇经八脉)统称十四经,人体大部份穴位主要分别在十四经上,它们是针灸、推拿治疗的着眼点,另外还有一些小经脉,基本没有穴位分布,而一些特殊穴位不在十四经上,但又有奇效,叫做“经线奇穴”,还有一类以痛为腧穴位置,称“阿是穴”。故有“人身无处不经络”,即人体没有不是经络的地方之说法。

尽管人身无处不经络,但是在人体解剖之后,却无法找到经络的实体!要回答“经络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虚幻的?”首先要分析经络理论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经络的发现是否有客观而科学的依据。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一个庞大的科研群体进行了锲而不舍,却又是代价昂贵的研究工作。这个“庞大群体”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国内众多高等中西医学院校、医院和科研单位,以及中国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大量临床和科研人员,而且美国、俄国、法国、日本、罗马尼亚和朝鲜等国的学者和针灸爱好者们也参与其中。

1.这些研究仅仅肯定了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研究发现,循经感传是指中医运用经络理论进行治疗所说的“气至病所”,这是常见的经络现象。但循感实质并不是感觉的传导,因为感觉信息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组织内完成的,循感传导过程因速度之快而不能主观感知。循经感传是针灸等刺激引起的效应在经络线上扩延的过程。这种效应包括经脉上的组织与相关脏腑功能的多种变化,它是周围与中枢共同参于,相互影响,借助神经,体液的双重调节完成的。中医学称其为广义的“气”、“血”。实验测得:――人体内有特殊物质和信息,循经典经络路线沿一方向传播。――人为注入的放射性粒子,主要沿经络流注的方向运动,其方向和速度与经典经络一致。――被标记的化合物沿经络运行时,其强度不是单调、平滑的变化,而是有规律的波动状态,即有确定的周期、振幅、波长。科学家们提出的经络系统理论模型:经络存在于肌肉之间,以包围肌肉的筋膜为界,在血管、神经之外的经络则以包围血管、神经的管道状包膜为界,在充满体液及毛细血管的地方。――经络实体,主要为体液、毛细血管及结缔组织构成的筋膜。

2.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医经络理论的诞生有三个来源

在充分证明了经络确实存在的基础上,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医经络理论的诞生有三个来源:一是古人通过人体解剖发现的;二是把逐渐发现和增加的针灸穴位连贯起来而形成的;三是从“针灸感传”现象的启迪而设定的。然而,这“三个来源”却是站不住脚的!

①解剖学的依据:有些学者依据《内经》中的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触摸)循(追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断言:“经络这一概念的产生,无疑主要是从我国古代大量的人体解剖中获得的一项重大的医学实践成果。”

果真如此的话,经络系统理论应该诞生于古埃及和罗马的解剖学所发现和叙述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但是,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之中却无法找到经络的踪迹!因此,经络的发现不完全取决于古代中国医家的解剖实践。经络与解剖出来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对不上号,尤其不属于现代科学的解剖学范畴。

②穴位的依据:用通俗的话说,穴位就是人体表面的一些“敏感点”。许多穴位的作用并不限于局部,而是可以达到身体的远处。当患者牙痛时,可以用力按压手上的“虎口”(拇指和食指间的肌肉处)的“合谷”穴,就能够达到止痛的作用。针灸教科书上就有“四总穴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当古人发现了更多的穴位以后,试图把作用相似的穴位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线,便于记忆和运用,也是一种很自然的总结经验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总结出来的经络数目与性质功能,为什么不是别的数目,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对应的数目?而且人体气血循环往复十二经的顺序也与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直接对应?分布杂乱的穴位能够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对应得如此系统与严整吗?

③针刺感传现象的依据:有经验的针灸医师都能把针刺引起的皮肤疼痛减小到最低程度。进针后,通过提、插、捻、转等“行气”手法产生酸、麻、胀等“得气”的感觉,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一部分病人中,这种“得气”的感觉可以沿肢体的长轴放射出一段距离,被称为“针刺感传”。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针刺感传”现象也是古人提出经络的一个重要依据。

应该说,以上三个依据只能对经络理论的诞生会有一些影响。它们都是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和现象。然而,这种“依据”又都是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现象。即①解剖学依据无法找到解剖出来的经络实体;②穴位依据与③针刺感传现象,依据这两者的随意性、无法确定性,也不可能使经络理论如此井然有序!

3.关键是,以上三个“来源”都不能揭示经络的实质

尽管经络实质研究被国家例为十二项自然科学项目以来,我国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经络实质,成立了经络的专门研究机构。七十年代以来,此项目也引起中国科学界的极大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haqd.com/zlfa/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