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话脐疗中医上古脐疗的理论基础

我们最常应用的脐疗法——隔药灸脐法,大体上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灸法”的范畴,同针灸的其他疗法一样,它是根据祖国医学经络学说的理论而形成的。

艾灸法

灸法古称“灸焫”,其中,艾灸法是最常应用的方法,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灸法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因其制成的形式及运用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等数种。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特有的人体结构和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沟通内外、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无处不到,遍布全身,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其中十二经脉是其主体,奇经八脉具有沟通、联络和统率十二经脉的作用,可以主导调节全身经脉、脏腑气血的盛衰。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脐,即神阙穴,是奇经八脉之一“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又名脐中、气舍、维会、命蒂、前命门等。脐既与十二经脉相联,也与十二脏腑和全身相通。其通路如下:

1.脐通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通。

2.脐与五脏及其经脉相通。

3.脐与六腑及其经脉相通。

4.经络感传证明脐直接与全身经脉相通。

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与梳理脐通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通的部分!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指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条经脉,其中,有4条经脉直接到脐。

一是任脉。

二是督脉,《素问·骨空论》:“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人喉。”

三是带脉,《灵枢·经别》:“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经络学》:“带脉,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

四是冲脉,《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脉

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为人体经脉之一,属于奇经八脉,有”阴脉之海“之称。任脉起于胞中,止于下颌,共有神阙、关元、气海等24腧穴。此经主要有调节阴经气血、调节月经的作用,主要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相关病症。

任脉为“阴脉之海”,能"总任诸阴”,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足三阴与任脉交会于关元、中极;阴维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冲脉与任脉交会于阴交;足三阴经脉上交于手三阴经脉;故任脉联系了所有阴经。也就是说,脐通过任脉与全身的阴经相联通。

此外,据《奇经八脉考》,任脉会足少阳于阴交,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会手足阳明、督脉于承浆。即:脐又可通过任脉与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胆经、胃经,督脉等相联通。

督脉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也有说起于长强穴),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为“阳脉之海”,能“总督诸阳”,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又,带脉出第二腰椎,督脉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故脐可通过督脉与诸阳经相联系。

带脉

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带脉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三阴、三阳以及阴阳二蹻脉皆受带脉之约束,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带脉还有固护胎儿和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带脉循行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

带脉横行腰腹之间,能“约束诸经”,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又由于带脉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故脐可通过带脉与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以及冲、督相联系。

冲脉

冲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出《素问·骨空论》等篇。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

冲脉上至头,下至足,贯串全身,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能调节十二经气血,其脉气在头都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并与肾、胃经相并上行,故脐可通过冲脉与十二经脉相通。

总之,任、督、冲“一源而三岐",任、督、冲、带四脉脉气相通,共同纵横贯串十二经之间,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故神阙穴通过奇经八脉通周身之经气。

脐与五脏及其经脉相通的理论知识

脐与心相通

脐与心相通。《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素问·骨空论》:督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会元针灸学》:“神阙(脐)者,神之舍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经穴名的考察》:“神阙:神是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高树中教授按:心者,君主之官。)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可见,脐与心、心经相通。

脐与肝相通

脐与肝相通。《灵枢·营气》:“上行至肝……其支别者,上额,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又据解剖学: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联结于门静脉(肝脏)在胎儿时期,脐静脉直达肝脏。可见,脐与肝、肝经相通。

脐与脾相通

脐与脾相通,《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冲脉挟脐上行,脾经之公孙穴通于冲脉。又,脾为后天之本,而脐为后天之气舍。可见,脐与脾、脾经相通。

脐与肺相通

脐与肺相通。《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又肺脉属肺,下络大肠,而《灵枢·肠胃》曰:“回肠当脐。”另据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挟脐上行,入肺中。此外,脐属任脉,而肺经之络穴列缺通于任脉。可见,脐与肺、肺经相通。

脐与肾相通

《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而带脉前平脐部,故肾与肾经可通过带脉通脐。又,肾脉挟脐上行。肾为先天之本,脐也为先天之本。《道藏》曰:神阙“为心肾交通之门户。”可见,脐与肾、肾经相通。

脐疗的理论基础

1

脐与六腑及其经脉相通

表里脏腑经脉之间的络属关系,决定了脐既然与五脏相通,也就与六腑相通。

脐与六腑及经脉

脐与胃相通。脐当胃下口。《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难经·二十七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脐属任脉,《奇经八脉考》曰:任脉“会足阳明于中脘”。故脐与胃腑及胃经相通。

脐与胆相通。脐属任脉,任脉会足少阳于阴交;督脉贯脐中央,督脉会足少阳于大惟;带脉过脐,会足少阳于带脉、五枢、维道,且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穴通过于带脉。故脐可通过任、督、带脉与胆腑及胆经相通。

大肠

脐与大肠相通。脐之深部直接与大肠连接。《灵枢·肠胃》:“回肠当脐”。《幼科大全·论脐》:“脐之窍属大肠。”故脐与大肠腑及大肠经相通。

小肠

脐与小肠相通。《灵枢·肠胃》:“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脐属任脉,《奇经八脉考》曰:任脉“会手太阳于中脘”。督脉“贯脐中央”,会手太阳于大椎,且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通于督脉。故脐与小肠腑及小肠经相通。

三焦

脐与三焦相通。《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脐属任脉,《奇经八脉考》曰:任脉“会手少阳于中脘”。故脐与三焦腑及三焦经相通。

膀胱

脐与膀胱相通。《灵枢·经别》:足少阴经别,“别走太阳而合……出属带脉。”带脉过脐,故足太阳膀胱经可通过带脉与脐相通。督脉“贯脐中”,《奇经八脉考》曰:督脉“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故脐可通过督脉与膀胱腑、膀胱经相通。

2

经络感传证明脐直接与全身经脉相通

有人在经络敏感人身上针刺其神阙穴时发现,针刺神阙穴能引出不少感传路线,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纵行的主干,呈双向贯注循行任脉通督脉;

二是横行双向贯注的环形路线,为沟通神阙穴与命门的一条捷径;

三是由神阙穴向胸腹壁斜行双向贯注的放射状路线。

这些感传路线分布严正,排列规则,分布联系范围广泛。这说明脐与全身经脉相通。

小结

综上所述,脐乃经络的总枢,经气的汇海。

解剖学表明,脐在胎儿时期,表面包有羊膜,内有一对脐动脉、一条脐静脉以及结缔组织。胎儿出生切断脐带包扎后,脐动脉与脐静脉逐渐封闭。脐静脉在脐到肝的一段成为肝圆韧带,肝后缘到下腔静脉间的一段成为静脉韧带。脐动脉封闭后所残存的遗迹居脐外侧壁之中,成为脐外侧韧带。脐的结构从外至内依次为皮肤、致密瘢痕组织、脐筋膜和腹膜壁层,内部是小肠。脐部腹壁下有动脉、静脉分支。脐区是受第十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支配着。

随着皮肤生理、生化和理化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肚脐具有皮肤菲薄、敏感度高、含有大量微血管、渗透力强、吸收力快等特点。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较差,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壁直接相连,故渗透力强。药物分子较易透过脐部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而通达全身。

从解剖部位看,脐部靠近腹腔和盆腔,此处有腹腔丛、肠系膜间丛、腹下丛及盆腔丛等植物神经的主要神经丛存在,还有最主要的神经节。如腹腔节、肠系膜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下节等。它们支配腹腔和盆腔内所有的脏腑器官和血管。

可见,脐部既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敏感、最有利于药物吸收的部位。

古今中外的医家或气功家都认为“丹田”的部位在“脐下”,而对“脐下”两字却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认为是仰卧位的“脐下”,即脐的深部,如道家气功多以脐为丹田,现在的“脐密功”等也以脐为丹田。

即肚脐

神阙

另一部分认为是站立位的脐下,此又有分歧:或曰脐下1.5寸气海穴为丹田,或曰脐下2寸石门穴为丹田,或曰脐下3寸关元穴为丹田。

我们认为,以脐的深部为丹田是正确的,经络感传现象便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有人为了探索丹田的部位,在针灸实践中发现多次接受扎针的经络敏感人,其经络感传速度快,感传部位远,且有针一穴能同时贯通诸经的现象。于是选择3例经络敏感人作观察对象分别对气海、石门、关元和神阙等穴,进行了反复的针刺(深度为1寸)探测。发现针刺前3穴时,除激发循任脉的感传线外,未发现其它感传路线。而在针刺神阙穴时,却可引出许多感传路线(详见高树中教授讲脐疗——脐疗的理论基础(三))。从而提示“脐下”即神阙穴的深部,这样,练功导气就能通过神阙穴的感传路线而通达全身,起着对整个机体的调节作用。

静修

打坐

《道藏》曰:“脐为后天之舍。”古人又曰:“真阳在,人命在,真阳散,人即死,故脐为命之蒂。”此之真阳,即婴儿出生断脐后从母体带来的一点先天之气(元气),此气在人生后即归入脐内,所以,练气功者就是要意守脐部练这点先天之气。

意守

丹田

意守脐部(丹田),可诱导大脑入静,再则,由于脐部解剖部位的重要性,意守脐部能改善腹部血液循环,促进腹式呼吸甚至胎息的形成,以调整植物神经和内脏的活动,从而强壮身体,防治疾病。

神阙

脐疗

在脐部外敷药物或给予某些剌激(如艾灸、激光照射、按摩等),实际上也是间接地起到了意守丹田的作用。

《周易》太极

及中医气化理论

《周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之太极,就是天地未形成前的浑沌状态,气、形、质浑为一体,清浊未分。后来由于太极运动产生阴阳二气,气之轻清者上浮为天,气之重浊者下降为地。这一过程可用太极图来表示:

一般所言的太极图,多以图(3)为准。太极图高度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具有高深哲理和分析探索事物规律的模型。太极图是一个圆圈,中间以一个“S”形的曲线外开,左白(阳)右黑(阴),恰似黑白两条鱼,故俗称为阴阳鱼,白鱼在左,头向上,属阳;黑鱼在右,头向下,属阴,阴阳鱼回互环抱,象征阳升阴降,阴阳互根,进退消长。太极图最外层的圆圈,为太虚或无极,表示宇宙万物是由元气化生的,同时又在运动和循环。

又有学者认为:太极图包括天地人三部。它的阳方代表天部,阴方代表地,中间的曲线代表人部,太极图是一个研究天地万物共同规律的法象图。此即孟康所言:“太极之气,含三为一。”亦即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德经

老子

宋·宋熹说:“太极者,可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合而言之,万物统一太极也;外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周子全书·太极图说上》朱注)。又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那么,人的太极在哪里呢?

肚脐部位便恰是人体太极之所在。

对此,历代医家都有论述,如:

《难经·八难》

“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难经·六十六难》

“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类经附翼·大宝论》

“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我生者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原,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

《医学秘旨》

“脐带与母之真气相连,如果生枝也,乃一身之根本也。”

《医学原始》

“人之始生先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之主。”

《会元针灸学》

“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胞门、横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放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又,“名气舍者,后天胃气谷气舍入,先天之精气舍出。”

此外,印度医学也曾一度把脐看成悬一切血管和神经的发端。由以上论述可见,脐即人身之太极所在部位。

太极是宇宙阴阳气化的缩影,而肚脐“居中立极”,是人体阴阳气化的总枢。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如下论述:

“气之上下何谓也?歧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

唐代著名医家王冰和清代医家张志聪分别就上文注解如下:

“当伸臂指天,舒足指地,以绳量之,正中当脐也,故又曰半,所谓天枢也。天枢,正当脐两旁同身寸之二寸也。”

——唐王冰

“夫所谓枢者,上下交互而旋转也,故在天地乃上下气交之中名天枢。在人身以身半之中名天枢也。”

——清张志聪

《素向·六微旨大论》亦曰: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外,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可见肚脐部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总枢,故《理瀹骈文》亦曰:

“(在肚脐)炒熨、煎抹与缚之法,可以升降变化,分清浊而理阴阳。”

“炒熨、煎抹与缚之法枢也,在中兼表里者也,可以转运阴阳之气也。”

运用太极、气化理论研究脐疗,是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课题,很值得进一步深度探索,相信会有新的发展。

黄金律是什么?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较大部分与全长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的比值,则这个比值即为黄金分割。其比值是(√5-1):2,近似值为0.,通常用希腊字母Ф表示这个值。

数学理论

提到黄金律(又称黄金分割比),人们不禁会想到0.。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数字,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他侬神庙、印度的泰姬陵、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还是我们身边的每一片树叶……处处都蕴含着这种比。

埃菲尔铁塔

金字塔

帕特农神庙

泰姬陵

树叶

在我国,很多人都还记得著名科学家罗华庚教授曾推广了“优选法”,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实际上,“优选法”就是根据年前古希腊誉为“黄金律”的0.数字而来的。

据《气功与科学》年第3期报道,医学界有人用“黄金律”来测量人体,结果有了惊奇的发现:从肚脐到脚的长度,与肚脐到头顶长度的比值,恰好等于0.,也就是说,肚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点”上!

按照数学理论,“黄金点”是调整人体的最佳作用点。

系统论是20世纪四大科学成就的主要内容之一,运用系统论来研究中医,是80年代以来开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其重大意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说:“把中医固有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用系统论结合起来,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中医)一定能实现一次扬弃,搞一次科学革命。”

钱学森教授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系统论认为,人是有机的自然系统,是在“自己运动”中自我完成的,人这一系统的有序稳定的建立、维持和破坏,是系统(人)在内外涨落的推动下“自己运动”的表现和结果。所以,“中医治疗的一个首要特点,是重视和依靠机体的自主性,在发病过程中,一切外来致病作用都要经过机体自组织过程的主体性‘加工’,才反应出病、不病、何病;同样,一切外来的治疗手段,也要通过机体自组织过程的主体性‘加工’,オ反应出效、不效、何效。故治疗的的中心环节,应是如何调动、增强机体的自组织能力,通过其主体性和有‘目的’地恢复有序稳定的活动,达到病愈的目的。”(祝世讷《中医系统学导论》)

祝世讷教授

山东中医药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主任,长期担任博士学位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马克思主义”、硕士学位课“自然辩证法”、以及“中医系统论”等近十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中医多学科研究,特别是中医学方法论研究,专于中医系统论研究。

脐疗实质上便是一种外加的人工涨落,主要是通过触发、推动机体的自主性自组织活动而实现的,其本质是推动机体进行自我调节。由于脐部是经络的总枢,是人体的太极,是人体的黄金点,与整个机体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调节机体功能和气机升降的最佳作用点,所以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脐疗可以治疗全身的疾病,并有较好的疗效,而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则恰好证明了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全息生物学是山东大学张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门新学科,全息生物学的核心是全息胚学说。

张颖清,年生,生物学家,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息生物学的开拓者。年10月20日病逝。

所谓“全息”,是指生物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信息全等的一种自然属性。而包含有整体全部信息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张颖清称之为“全息元”或“全息胚”。全息胚学说认为:生物体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全息胚组成。其中,发育程度较高的全息胚由发育程度较低的全息胚组成,在多细胞生物体,细胞是发育程度最低的全息胚。全息胚在不同程度上是整体的缩影。我们身体上的眼、耳、鼻、口、唇、舌、手、足等部外都是全息胚,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整体的缩影,故运用耳针、眼针、舌针、手针、足针等这些微针系统可以诊治全身的疾病。

第二掌骨侧诊法

“脐”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的一个瘢痕样组织,但它是不是一个一般的瘢痕组织呢?我们认为,“脐”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机体和脏腑器官从功能上一直保持着某种形式上的特殊联系的。在胎儿期,脐带是胎儿生活营养的唯一途径,也是母子之间信息相通的最重要途径,即,脐部在胎儿期与胎儿整个机体是信息全等的。当胎儿发育成熟后自然分娩,故有“瓜熟蒂落”的说法,因此古人又称“脐”为“命蒂”。胎儿出生后,脐带脱落,原来的形式已不存在,但实际上它不过是换了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着与整体的联系,正如古井氏所说:“已经发育成熟的成人经络,就包含着自从发生到完成个体之间的各种分化、退化、变化的一切历史过程。所以像韧带,以其已经退化而看作没有价值了,这是个错误。不过换了个目的而生活着的。”脐部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独特作用的整体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它与整体有广泛性联系,因而“脐”就是一个全息胚。

实质上,早在《难经·十六难》,就已经对五脏在脐部的全息对应部位有了明确记载。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已发现,在脐部确实存在着一个微针(诊)系统,可以诊治全身各部的疾病。

综上所述,脐疗有其充实的理论基础,但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在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经络学说、太极气化学说、气功理论)和现代科学成果(如现代医学、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现代数学、全息生物学等)的有机结合方面,还甚少有人涉及。

文章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END-

赞赏

长按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haqd.com/zlyz/1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