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典型麻疹临床表现:潜伏期:10-12天(接受被动免疫者3-4周);前驱期:3-4天,发热、上呼吸道炎症表现、卡他症状、麻疹粘膜斑(早期诊断标志);出疹期:3~5天,出疹同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皮疹特点: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正常皮肤。出疹顺序:耳后发际→头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手、足。恢复期:出疹3-5天后,体温下降,全身情况改善,皮疹消退(按出疹顺序),暂时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麻疹鉴别诊断:风疹、幼儿急疹、肠道病毒感染、EBV感染、猩红热、川崎病

手足口病重症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①脑膜炎:发热、呕吐、头痛、颈部抵抗、kernig(+),伴csf细胞数增多(WBC5/mm3)。②脑炎:意识状态改变(嗜睡或昏迷),伴csf细胞数增多。③脑干脑炎:肌阵挛伴震颤/共济失调;肌阵挛伴颅神经受累(外展麻痹、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眼球向上凝视和震颤);肌阵挛后快速进展至呼吸窘迫、紫绀、休克、呼吸暂停。④迟缓性瘫痪:一个或多个肢体不对称性肢体无力伴反射减弱。呼吸循环系统:①肺水肿、肺出血:呼吸窘迫、气促、心动过速、吐粉红色泡沫样痰;胸片显示肺部充血、片状或弥漫性渗出,气管插管时出血提示有肺出血。②心肌炎:ECHO显示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律失常、心脏增大、心肌酶升高。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潜伏期:平均3~5d。前驱期:急性发热(中低热,伴乏力;可出现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持续12-36小时。症状期:口腔粘膜疹:出现较早,见于舌、硬腭、颊部,唇齿侧,初为2-8mm的红色粟米样斑丘疹或薄壁水疱疹,破溃后形成周围有红晕的黄灰色溃疡。皮疹:分布于手、足等远端部位,也可见于臀部、躯干和四肢;出现或平或凸的2-3mm的红色斑丘疹或疱疹;位于表皮内,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消退前结硬皮,不留疤痕;手、足、口病损不一定全部出现;如无并发症,5-7天后恢复,皮疹不留痕迹。

各类感染性出疹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隔离措施:麻疹:呼吸道。疫苗,小儿8个月初种,1年后加强,入学前复种。风疹:呼吸道。疫苗,1岁以上儿童接种。水痘带状疱疹:呼吸道传播或亲密接触。疫苗,适用于1岁以上未患过水痘的小儿。幼儿急疹:呼吸道或唾液。无疫苗。手足口病:粪-口途径和呼吸道。无疫苗。猩红热:呼吸道。无疫苗,机构流行时可予抗菌药物预防。

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包括:①细菌:沙门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致泻性弧菌、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②病毒:轮状病毒、诺瓦克(诺如)病毒、肠腺病毒。③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

对感染性腹泻患者进行抗病原治疗的原则:隔离:要求对患者、疑似患者和带菌者都要隔离治疗。一般及对症治疗:易消化饮食,积极补液,对症支持,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症状及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病原治疗: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病原治疗。病毒性水样泻通常可不用抗菌药物,细菌真菌原虫感染针对病原检查和药敏结果,轻型患者可口服,重者静脉给药。抗动力药物和抗分泌药物:可用于轻中度旅游者腹泻,但应避免用于血性或疑似炎性腹泻患者。

病原治疗:①儿童急性水样便腹泻在排除霍乱后,多为病毒性或产肠毒素性,常规不使用抗菌药物,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只有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抗微生物治疗,如粘液脓血便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须用抗菌药物;②成人患者存在持续的志贺菌、沙门菌、弯曲杆菌属或者寄生虫感染以下情况可给予抗菌药物治疗;③感染发生在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和抵抗力下降者、败血症或体内有假体移植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等)的患者应予以抗菌药物治疗;④中/重度的旅行者腹泻或伴有发热和/或血便的腹泻可给予短程抗菌药物治疗;⑤应用抗菌药物前应首先行粪便标本的细菌培养和病原体检测,以便依据分离出的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和调整抗菌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入侵途径有:①脑膜旁邻近器官的感染直接侵犯;②血行感染播散;③脑脊液漏所致细菌入侵;④颅脑外伤:闭合性颅外伤以肺炎双球菌及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开放性颅外伤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及金葡菌为主;⑤医源性损伤:神经外科手术后、腰椎穿刺、VP分流术后

细菌性、结核性、病毒性、真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起病大多缓慢,伴结核中毒症状。病毒性脑膜炎:起病急骤,全身毒血症状和恶心、呕吐及淡漠、嗜睡等。

常见化脓性脑膜炎的抗生素选择:

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和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异同点:

败血症的抗菌治疗原则:①败血症诊断一旦成立在未获得病原学结果之前即应根据情况及时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以后再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给药方案。②败血症的抗菌治疗宜采用两种有协同作用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为了保证适当的血浆和组织的药物浓度,应选用杀菌剂,静脉给药,剂量要足,疗程要长,一般治疗3周以上;或在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7-10日。③如有迁徒性病灶或脓肿,则除穿刺、切开引流外,疗程须适当延长。

败血症的经验性治疗:①在败血症的临床诊断初步确定、留取血培养等标本后,即应根据病人的基础疾病、原发感染灶、细菌入侵途径和临床特点,判断菌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②通常给予抗菌谱较广的一种或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选择一种合适的广谱青霉素(如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或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或第2-4代头孢菌素,也可以再联合应用氨基酸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③若为严重免医院感染,尤其是考虑到铜绿假单胞菌或肠球菌感染可能时,更应联合用药;④对于持续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病人,疑有金葡菌感染时,还应加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治疗,治疗4-7天无效者,尚需考虑真菌败血症可能,而选用伊曲康唑注射液、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抗真菌药物经验性治疗。

发热:人体体温维持在高于正常的水平,一般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时即称为发热。

发热待查/原因不明发热(FUO):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

急性发热性感染病的诊断思路:①病史:观察体温与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波状热、消耗热等,或者特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交互存在的不典型发热,与个体反应有关的发热。②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③仔细追溯病史。④全面反复规范的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心脏、眼底、盆腔、脊柱压痛、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应全面而细致-甲床、各淋巴结区、外阴、肛门等均不要遗漏,要重视新出现的尤其是一过性的症状和体征。⑤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血、尿常规、肝功、红细胞沉降率;血尿的细菌培养以及胸部X片、腹部B超等)特殊检查(嗜异性凝集试验等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肿瘤抗原、自身抗体等风湿病指标、CT及MRI、放射性核素、活组织检查等)。

发热待查的常见病因及特点:感染性疾病:结核病:①许多地方,结核病已在感染性长期发热的病因中上升至首位。②其中肺外结核远较肺内结核为多,病变可波及肝、脾、骨、肾、脑膜、腹膜、心包等。③发热可能是最初唯一的临床表现。④正确评价结核菌素试验。伤寒和副伤寒:①国内伤寒和副伤寒仍是发热待查的重要原因。②不典型者多见,相对缓脉与典型玫瑰疹少见。③肥达反应的诊断价值。感染性心内膜炎:①IE的临床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②欧氏结节、Janeway结节、Roth点少见,心脏无杂音、血培养阴性也愈来愈多。败血症:金葡菌败血症热程可长达半年,伴随症状常掩盖原发病造成诊断上的困难。腹腔内感染或其他部位脓肿:①腹腔内感染是发热待查中常见的病因,尤以肝脓肿和膈下脓肿最为多见,其次为盆腔脓肿。②齿龈脓肿和脑脓肿也可能是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胆道感染:上升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积脓。慢性尿路感染:可缺少症状,尿常规可正常。艾滋病: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或其本身所引起的长期发热已明显增加。其他各种感染:包括病毒、L型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感染等。肿瘤:淋巴瘤:①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或首发症状者占16%~30%。②周期热最具特征,Pel—Ebstein型热。③病程较长,最长可达3~4年。④可无特异性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亦可以不明显。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肝肿瘤和其他实体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①90%以上的病例可出现发热。②部分病例缺乏典型皮疹,较易误诊为感染性疾病。③80%~95%以上的SLE病例抗核抗体试验阳性。④抗双链DNA抗体、Sm抗体为SLE标志性抗体。类风湿关节炎:约占FUO病因中6%。药物热。亚急性甲状腺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其他:肉芽肿性疾病:引起发热待查的肉芽肿性疾病主要有肉芽肿性肝炎、结节病、局限性回肠炎、老年性颞动脉炎等。伪装热。家族性地中海热(FMF)及周期热。

鼠疫的临床表现:腺鼠疫:①除具有鼠疫的一般症状外,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症状。②淋巴结肿大时间:发病同时或1~2天内,很少超过1周以上。③单纯腺鼠疫在细菌侵入的局部不出现症状,也不发生淋巴管炎,鼠疫菌很快引起所属淋巴结特有的急性出血性淋巴结炎。④淋巴结肿可发生在任何被侵部位的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股、腋、颈等淋巴结为多见。原发性肺鼠疫:①潜伏期短,发病急剧;②严重的一般临床症状外,有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症状;③高热,达40℃~41℃,脉搏细速每分钟~次;④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⑤有“黑死病”之称;⑥胸部检查所见与危重的临床症状不相称。继发性肺鼠疫:①发病前,有原发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症状;②继发肺鼠疫时,常表现为病势突然增剧,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随之咯出稀薄泡沫样血痰;痰中含有大量的鼠疫菌,可成为引起原发性肺鼠疫的传染源。败血型鼠疫:①临床上最凶恶的一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②继发性由腺型或其他型鼠疫未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恶化所致;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早:剧烈头痛、意识不清,狂躁不安、谵妄等,颜面呈恐怖、痛苦、狰狞表情。血压下降,心音变钝;④皮下及粘膜广泛出血;有时有黑便,胃肠道出血,血尿;⑤白细胞减少;⑥血液中查见大量鼠疫菌。轻型鼠疫:①轻型鼠疫一般包括治愈的无典型鼠疫病程经过的病例及能走动的腺鼠疫,又称逍遥性鼠疫和小鼠疫;②这类病人在流行过程中往往不易被发现,有时流行过后从其血液中查出鼠疫的抗体(间接血凝阳性);③但无既往鼠疫菌苗接种史。

鼠疫的基本病理变化有: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脾、骨髓广泛出血;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验证。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及散在菌栓引起的坏死结节。

鼠疫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方案是:治疗原则:及时治疗,减少死亡;正确用药,提高疗效;精心护理,促进康复;消毒隔离,防止传播。病原治疗方案:早期、联合、足量、敏感抗菌药物。①链霉素:成人首剂1g以后每次0.5g,每4小时1次,肌注,1-2天后改为每6小时1次。小儿每日20-40mg/kg,新生儿每日10-20mg/kg,分2-4次肌注。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连用,提高疗效。疗程一般7-10天。②庆大霉素:每日24-32万μ,分次稀释后静滴,持续7-10天。③四环素:链霉素耐药时可用。轻症者开始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后每日2g;严重者宜静滴,第1次0.75-1g,每日2-3g,好转后改口服,疗程7-10天。④氯霉素:每日3-4g,分次静滴或口服,退热后减半,疗程5-6天。对小儿及孕妇慎用。⑤磺胺嘧啶:首剂5g,4小时后2g,以后每4小时1g,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用至提问正常3日为止。不能口服者,可静注。磺胺只对腺鼠疫有效,严重病例不宜单独使用。

霍乱的传播途径:经口传播:①污染的水、食物、苍蝇为传播媒介,污染水源即可形成大流行和暴发流行。②海产品如虾、蟹、螺、鱼或(和)蛤可能为传播媒介,污染的食物可随运销而远程传播。③生活接触传染主要在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发生,主要通过污染手指、床单或物品传染。

霍乱的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数小时-5~6天)。①健康带菌者:一般为密切接触者,排菌而无症状,排菌5-10天,最危险的传染源。②轻型(非典型)症状不明显,腹泻每日5次左右,黄水样或糊状或蛋花样便,无明显呕吐,病程5-6天恢复。③中、重型(典型)(1)吐泻期:第一症状即为无痛性剧烈腹泻,无里急后重,大便起始为泥浆样,后转为米泔水样或洗肉水样,无粪质、每日数次至10数次,甚至无数,每次ml,腓肠肌痉挛,腹直肌痉挛(可误为腹痛),喷射性连续性呕吐,起始为胃内容物,后为米泔水样,少有恶心,一般无发热。(2)脱水期:轻度脱水:皮肤口唇干燥,眼离稍晦,无神志改变。重度脱水:烦躁不安,表情恐慌,声音嘶哑。口渴,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皮肤干而皱缩,湿冷无弹性,指纹皱瘪、腹部凹陷呈舟状,体表温度下降,极度脱水血压下降,危及生命。(3)反应期或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尿量增加,1/3出现反应性发热,一般38-39℃,1-3天自行消失。④暴发型(干性霍乱):较少见,不等吐泻出现,即因循环衰竭死亡。病情进展快,多数于数小时内死于休克。⑤小儿霍乱:吐泻较少,但极度不安,面色灰白,皮肤肌肉枯萎,意识改变,发热,惊厥,死亡率高。⑥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低钾综合症、酸中毒、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有时为输液过快引起流产及早产)。

霍乱的治疗原则:①隔离(甲类):按肠道传染病,至症状消失6d,隔日粪培养(-)x3;②饮食:根据吐泻情况,给予流质或禁食。③补液:静脉或口服,纠正电解质紊乱。④对症治疗。⑤辅助治疗。⑥抗菌药物:抑制肠道分泌的药物。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①急性黄疸型肝炎:潜伏期为2-6周。黄疸前期(5—7天):乏力;消化道症状;发热;血清病样表现;黄疸期(2—6W):黄疸;肝脾肿大,触痛;肝功异常:ALT升高,BIL升高。恢复期(2W—4M):黄疸消退;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典型病例的四大特征:发然、黄疸、较重的消化道症状;高ALT(U/L)。戊肝:易引起胆汁淤积和重型肝炎(尤其是老年人和孕妇),病死率较高。②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无黄疸;症状轻。③亚临床型:较多见,症状较轻,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无黄疸,可有肝肿大,血清转氨酶异常升高。④隐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一般无症状和体征,血清转氨酶正常,但有血清抗HAVIgM阳转,粪便中检测出HAV。⑤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⑥急性淤胆型:肝内胆汁淤积,黄疸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消化道症状轻肝实质损害不明显。在3周后黄疸达高峰。伴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脏肿大。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的: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适应症: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ALT水平≥2倍正常值上线,HBVDNA水平≥拷贝/ml;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ALT水平≥2倍正常值上线,HBVDNA水平≥拷贝/ml。对于ALT水平升高、但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可行肝活检检查,如有异常,给予抗病毒治疗。ALT正常的患者,不给予抗病毒治疗。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②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③出血倾向明显,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④肝脏进行性缩小。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日~26周出现以下表现者: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②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umol/L;③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TA≤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慢性肝衰竭:①有腹水或其他门脉高压表现;②可有肝性脑病;③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④有凝血功能障碍,PTA≤40%。

两种慢性乙肝的治疗方案

抗HBV药物及其临床疗效:

慢性丙肝的治疗方案及疗效的影响因素:治疗方案: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EG干扰素为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应用派罗欣时,成人剂量为ug/次,一般不需要根据体重调整剂量。而应用佩乐能时,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剂量为1-1.5ug/公斤体重。影响因素:①IL-28B基因型为CC型者;②HCV基因型2、3型;③病毒水平2x拷贝/ml;④年龄40岁;span=""⑤女性;⑥感染HCV时间短;⑦肝脏纤维化程度轻;⑧对治疗的依从性好;⑨无明显肥胖者;⑩无合并HBV及HIV感染者;11.治疗方案:以PEG-IFNa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为最佳。

α干扰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潜伏期:2-15日,平均6日;①发热:体温39℃以上,持续2-7日,伴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断骨热”),眼球和球后痛。颜面和眼结膜常显著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②皮疹:病后2-5日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胸部,皮疹持续3-4日,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③出血:发热后5-8日,25%-50%病例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出血。④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⑤可有肝肿大,脾大不常见。

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在疾病初2-5日,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在热退前、后的1-2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以下症状:①休克:一般在病程第4日,持续12~24小时,病人烦躁不安,四肢厥冷,脸色苍白,脉搏细弱,病程中出现脑水肿。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②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大批瘀斑,有呕血、便血、血尿,甚至有颅内出血等。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①传染源:病人和隐形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②传播媒介: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伊蚊是传播病毒主要蚊种。③易感性:人类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机体感染后对同一亚可获持久免疫力。④流行特征: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

炭疽的临床类型:①皮肤型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②肠型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③肺型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常见胸腔积液。④脑膜炎型炭疽:剧烈头痛,呕吐,项强,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⑤炭疽败血症: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

炭疽治疗: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卧床休息,易消化饮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给与足量维生素B、C;皮肤炭疽的局部处理:皮损处切忌抚摸、挤压,以免病原菌扩散产生败血症。不作外科切开引流,以防感染扩散。病原治疗:青霉素G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及时足量应用青霉素是改善预后、取得根治的关键。青霉素过敏病例,可用氧氟沙星mg,每日2次;免疫治疗:重症病例可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加用抗炭疽血清中和毒素。

肺结核的诊断方法:①病史和临床表现: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咳嗽咳痰,或呼吸道感染经抗炎治疗3-4周仍无改善;痰中带血或咯血;长期低热或发热待查;肩胛区有湿罗音或局限性哮鸣音;有结核病诱因或好发因素尤其是糖尿病、免疫抑制性疾病或接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关节疼痛和皮肤结节性红斑等变态反应性表现;有渗出性胸膜炎、肛瘘、长期淋巴结肿大既往史以及婴幼儿和儿童有家庭开放性肺结核密切接触史者。②痰结核杆菌检查: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③影像学检查:X线取决于病变类型和性质。原发型肺结核: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和重大的肺门或纵膈淋巴结组成的哑铃状病灶。继发性肺结核:云絮片状或斑点结节状;干酪性病变密度偏高而不均匀,常有透亮区或空洞形成。④结核杆菌素试验。⑤特异性结合抗原多肽刺激后的全血或细胞IFN-r测定。⑥分子生物学监测技术:聚合酶联反应(PCR)技术。⑦组织病理检查。

结核病的分类:①原发型肺结核(I型):原发结合感染所致的临床病症。包括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合。②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急性(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亚急性、慢性。③继发型肺结核:以增值病变为主、浸润病变为主、干酪病变为主或以空洞为主等多种病理改变。④结核性胸膜炎: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炎,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脓胸。⑤肺外结核:骨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肠结核等。

结核病的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在活动性病变时杀菌作用最大;发挥药物协同作用,增强效果,延缓和减少耐药性;耐受且不产生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过敏反应和复发;全疗程。

疟疾典型发作的临床特点:间日虐:多数起病急骤,尤其是复发患者。初发时可有低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初起发热大多不规则,数天后转为周期性和间歇性发作。①发冷期:骤然发冷、剧烈寒战、口唇青紫、皮肤苍白或微带青紫色,脉细速,血压升高。初觉寒冷,体温通常38span=""℃;到发冷期末,可以升达39~40℃。初发患者,此期持续约10~15分钟,反复发作后,则此期可渐增长达30~45分钟。②发热期:寒战停止,高热升达39.5~41℃。颜面潮红,脉搏洪速,头痛如裂,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口干烦渴,甚至谵妄。严重者,可发生抽搐及昏迷。一般持续2~6小时。③出汗期:盛汗退热,衣褥尽湿。病人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此期约2~3小时。三日疟:多无前驱症状。发作周期多数是72小时(即3天一次)持续不变。发作时,发冷期、发热期和出汗期症状划分明显。出汗期退热较速,故易引起虚脱。脾肿及贫血轻,而蛋白尿则较常见。病程长且复发率高,病程一般不超过三年。某些地区,儿童反复感染三日疟,可能发生肾病综合征,称为疟疾肾病。卵形疟:前驱症状不明显。常无恶寒、战栗,热度低,易自愈。无明显贫血及脾大。一般发作不到6次,就不再复发。恶性疟:前驱症状常见。发作时可有畏寒,头痛、恶心、呕吐常见。热型常不规则,一次发热可长达20~36小时或更长。贫血及脾大出现早而明显。初发5~10天后,无免疫力患者易演变为恶性疟。

疟疾凶险发作的抢救原则:

一般疟疾、耐药疟疾病原治疗选择药物:对氯喹敏感的疟疾发作治疗:①氯喹:磷酸氯奎首剂1g口服6~8h后再服,0.5g第2、3日各再服0.5g=总量2.5g。②伯氨喹:39.6mgQD,连服8天,控制复发。耐氯喹疟疾发作的治疗:①甲氟喹:mg一次顿服。②磷酸咯萘啶:第一日0.4g两次口服,第2、3日各0.4g。③青蒿素:首剂1g,第2、3日各0.5g。或蒿甲醚首剂mgim,第2、3日各mg。以青蒿素为基本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法为推荐首选。凶险型疟疾发作的治疗:①氯喹:用于敏感株的治疗,基质10mg/kgiv。4h至5mg/kgiv2h,总量<25mg/kg。②奎宁:用于耐氯喹株感染,mgiv4h,12h后可重复,清醒后改为口服。③磷酸咯萘啶。④青蒿琥脂。

念珠菌血症的治疗原则:在感染部位留取标本,进行真菌涂片、培养,一旦明确病原菌即可根据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患者基础情况及病原菌种类等情况选择用药。严重感染病人,在病原菌未明确前,给予经验型抗真菌治疗,带明确病原菌后,调整用药。严重感染者应选择静脉给药,必要时联合用药。在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同时,积极治疗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指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出现中枢神经感染的症状、体征,伴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脑脊液糖含量明显低下的患者,具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养鸽或有鸽粪接触史者。依赖实验室的特异性检查,包括脑脊液印度墨汁涂片、真菌培养及隐球菌荚膜多糖特异性抗原检测,组织活检病理和培养。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不典型化脑或脑肿瘤鉴别。对于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的脑膜炎患者均建议行常规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以及隐球菌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肺曲霉病的诊断:①曲霉球多寄生在原有空洞中;②多见于上叶肺空洞中,呈圆球形或舌形,一般有月牙形成气影所围绕;③由于菌丝不侵袭空洞壁,较小的曲霉球可在空洞内游动,球在空洞的位置随体位改变而移动。④没有严重免疫低下基础疾病,肺部症状、体征持续一个月以上,无无播散性改变,新的肺内空腔形成或逐渐增大,空腔周围组织炎症浸润和局部胸膜增厚,费内或空腔内分离到曲霉菌或曲霉皮内抗原呈阳性反应。

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常见类型:定义: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内医院感染。类型:①格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伯克霍尔德菌、黄杆菌属可导致下呼吸道、外科伤口、尿路、血性感染,嗜肺军团菌医院肺部感染。②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导致外科伤口感染及血行感染。③头孢菌素类导致尿路感染和伤口感染。④拟杆菌属为厌氧菌感染,导致胃肠道和妇科手术后的腹腔和盆腔感染。⑤梭杆菌属、消化球菌和放线菌属导致口腔及呼吸系统感染。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①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在患者之间或由患者到医务人员再到患者间传播。②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医院设施、医疗器械、患者用具或他人等媒介,随后再经被污染媒介传播到感染。血液传播: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弓形虫等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空气传播:流感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疱疹病毒、曲菌等。器械传播: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嗜肺军团菌可通过雾化吸入器和氧气湿化瓶及空调系统传播。

医院感染的控制原则:㈠医院感染监测和防治机构:①医院医院感染防治措施;②医院感染监测;③医院感染防治措施的执行;④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和教育。㈡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①医院感染患者;②严格环境消毒措施;③妥善处理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器械;④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全面体检;⑤对携带者进行处理。2、切断传播途径:①布局合理,减少传播机会;②对不同传播途径疾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③严格无菌手术和操作;④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⑤严格血液、血制品和移植器官、组织的筛选和管理;⑥严格器械消毒;⑦对符合适应症者予以术前抗菌药物预防用药。3、减少易患因素:①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ICU时间;②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操作;③避免应用机械通气、各类导管,缩短应用时间;④避免滥用光谱抗生素;⑤及时纠正或改善患者免疫缺陷状态。

两类抗HBV药物的优缺点:

特点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

给药途径

皮下,每周1次

口服,每日1次

人体耐受性

临床监测

频繁,费用较大

1-3个月监测1次

疗程

1年

80%以上不确定

HBVDNA下降最大幅度(log)

4.5

6.9

对高病毒载量患者的疗效

仍有效

HBeAg血清转换率(疗程1年)

约30%

约20%

疗程大于1年的HBeAg血清转换率

无数据

30%-50%

HBeAg血清转换后的稳定性

80%

80%

HBeAg转阴率

3%-4%

0-3%

耐药

LMV++++,ADV++,TBV++

TDF和ETV不宜耐药

代偿性肝硬化

不推荐应用

可推出失代偿的发生

失代偿性肝硬化

禁用

可能提高生存率

LauDekay




转载请注明:http://www.dhaqd.com/zlyz/12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