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验方三则
慢性盆腔炎,指的是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及盆腔结缔组织炎。炎症可局限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本病属于中医的“腹痛,带下”范畴,多因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下注胞宫,郁而化火,或是经期同房,产后胞脉空虚,致使湿热邪气乘虚侵入,从而发为盆腔炎。本病属于虚标实之证,湿热,气滞,血瘀是病理关键,脾肾不足,肝血亏虚是根本之虚。因此,中医治疗此病常采用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消瘀散结,补益脾肾,养血疏肝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还要:①注意经期卫生,避免劳累受凉,②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③有病早治早治,解除顾虑,积极配合。
常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劳累、性交、月经前后加剧。
秘方验方(一)
四逆散加味方
柴胡9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枳实10~12克,香附9~5克,丹参20~30克,红藤15克,败酱草20~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炙甘草6克。
上药混合,加水煎成汤剂。
水煎服,每次~毫升,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14天为一个疗程,月经期停服。
带下量多者:加牛膝10克,薏苡仁20克,茯苓15~20克;
腹痛重者:加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或加失笑散;
兼气虚者:加党参10~20克,黄芪10~20克;
病程长者:加千斤拔20克,鸡血藤20~30克;
兼腰痛者:加狗脊15克,续断15克。
四逆散源自《金匮要略》。四逆散加味方中柴胡入肝胆经,生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白芍敛阴养血柔肝;枳实理气解郁;甘草和诸药,益脾和中;赤芍、乳香、没药、丹参,增强了消痈散结,活血止痛之力;赤芍与白芍相配,一动一静,助邪外出;香附以增强疏肝理气,行血止痛之功;加红藤、败酱草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止痛。全方在四逆散疏肝理脾,祛邪扶正的基础上加强了活血祛瘀,解毒消痈之力。
秘方验方(二)
组成:红藤、败酱草各20克,丹参、赤白芍各12克,蒲公英30克,广木香9克,苡仁30克,延胡12克,寄生12克,土茯苓15克,山楂10克,五灵脂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主治:急慢性盆腔炎:腰酸,少腹一侧或两侧隐隐作痛,劳累则加剧,卧则疼痛不佳,或伴带下较多,色黄白,质黏稠,或伴低热,神疲乏力,妇科检查等确诊为“盆腔炎”者。
说明:本方药是以复方红藤煎衍化而来。方中以红藤、败酱草为主药,红藤又名大血藤,具有明显的活血通络的作用,同时亦有一定的清利作用;败酱草清利湿热,败脓祛毒。
两者结合,故为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方剂,我们用来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同样获效。急性盆腔炎的湿热瘀毒极为明显,常伴有发热,故应加入蒲公英、土茯苓等以助清解,同时又加入丹参、赤芍、延胡、五灵脂化瘀止痛,茯苓、苡仁以除湿浊。慢性盆腔炎以气滞血瘀为主,湿热为次,脾弱肾虚亦逐渐上升,故治疗中红藤、败酱草虽亦为主,加味红藤败酱散《妇科临证方药十五讲》用丹参、赤芍、五灵脂、延胡、广木香等,茯苓、苡仁等利湿浊排脓以佐之。鉴于慢性盆腔炎病程长,反复发作,脾弱肾虚者多,且逐渐上升为主要证型,故在慢性盆腔炎中加入寄生,或者再加川断以补肾,广木香、茯苓以健脾利湿,虚实兼顾,寒热同调,故为临床上治疗盆腔炎的验方。
外用方
处方:蒲公英30g金银花30g鱼腥草30g土茯苓30g败酱草30g丹参15g赤芍15g连翘30g紫花地丁30g牡丹皮12g生地黄30g生石膏30g桅子12g
用法:上药加水ml,用武火煎至m1时滤出。药渣再加水m1,用武火煎至m1时滤出。取2次的中药滤出液,入净锅中加热浓缩成m1时,取出装备用。再把庆大霉素注射12万U加入甲硝唑注射液ml中待用。
排空大小便,精神放松,左侧卧位,右下肢屈曲,左下肢伸直,充分暴露肛门,局部消毒。然后按照直肠点滴疗法的操作步骤,将以上两组中西药物分别连续直肠点滴。30~40滴/分钟,药液温度应保持在40度左右。滴完后,让患者平卧30分钟,使液充分吸收,另嘱患者3小时内尽量不解大便,以保证疗效。直肠点滴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化瘀。
出处:民间疗法
本
- 上一篇文章: 找到人体新器官有关人类的10大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