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细胞在喊救命
人体细胞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共约有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20微米之间。除成熟的红血球和血小板外,所有细胞都有至少一个细胞核,是调节细胞生命活动、控制分裂、分化的遗传控制中心。
人体细胞中最大的是成熟的卵细胞,其直径在微米左右;最小的是血小板,直径只有约2微米。
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人体四大组织分别: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特)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叫做器官。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它的功能相适应。我们一般都比较容易注意到一些组织集中的直观的器官。比如: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再如:内脏器官心、肝、肺、胃、肾等。不少器官都容易被人们忽略而不认为是器官。比如任何一块骨骼肌,皮肤等。
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营养素与药物的区别1、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营养素是“养”是治本(有些疾病是缺乏营养素引起的)。药物是“治”,是治标。2、营养素用来修补身体的组织,但不会造成身体更严重的损伤。好比庄稼“施肥灌溉”药物用来暂时控制疾病的症状,但他会造成身体的另一种压力,而造成更进一步的损伤。、营养素缓解压力,特别是减轻肝脏的压力,有调肝、养肾、维护消化系统平衡的作用。而大部分的药物会造成机体更大的压力。4、营养素可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但大多数药物破坏免疫系统,降低免疫力。5、营养素适用于任何人,可增加药物的疗效,但药物必须对症下药,只能针对特定病人,同时增加营养素的需求。当你使用药物时要增加更多的营养素。6、营养素可修复受损组织和细胞,可维持和加强身体器官的生理功能。药物只能暂时控制疾病和症状,会造成肠、胃、肝、肾、肺等身体负担及损伤,是后遗症的元凶。7、饮食和营养是健康之本,吃得健康就远离疾病,健康=营养-药物。看病和用药物是主动解除痛苦,药物可治病但损伤健康。8、营养素可以平衡酶及荷尔蒙分泌,可全面提升人的生理、心理功能。药物会影响或扰乱身体酶及荷尔蒙的分泌,会导致身体和精神损伤。9、营养素可以作为药物,对治疗疾病有益,长期使用对机体有重要意义。药物不可以作为营养素,吃药是一种短期行为,长期用药对健康有害。
药王孙思邈认为,食物是安身立命之本,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基础。由于食物营养丰富,又无药物常有的副作用,能有效地补充体内营养,达到调理脏腑机能、增强体质、祛病去邪的医疗效果;而且一些富含营养、味道鲜美的食物也是一种生活享受,能使人悦神爽志,有利于身心健康,饮食调养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养生之术。所以,孙思邈高度评价了那些善于应用食物来“平疴、释情、遣疾”的医师,并把他们称之为良工,即良医。
夫为医者,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医生在为病人治疗时,首先要弄清楚病人的症状及发病原因,首先用相应的食物进行食疗,所谓“药补不如食补”就是这个意思。如果食疗无效,再考虑用药。
唐朝名医孙思邈
在《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基础之上
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
《内经》当中提到是:高明或有远见的智者,往往是在疾病没有蔓延或症候的
候及早干预,防范于未然,提前做好防护,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蔓延,倘若“夫病
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名医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
未发之时及早发现端儿进行干预,防微杜渐;中等层次的医生在疾病发展呈现一定症候的时候,辩证(和或)症论治,将疾病及时的控制治愈;低层次的医生往往在疾病出现一系列征候或不适症候的时候,才发现疾病的端儿,针药并施针对疾病进行扑救式治疗。
当代名医陆广莘先生云:“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都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深化合作共建10位北大专家担任北京大学滨
- 下一篇文章: 病例讨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