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氯喹应用于生殖免疫领域的研究进展

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来源于抗疟药。年,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的树皮中提炼出生物碱辛可宁和奎宁,后者成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年,英国医生Payne首次报道采用奎宁治疗盘状红斑狼疮,获得显著疗效。年合成抗疟药氯喹问世后,其成为了治疗风湿病的常规用药。由于氯喹的不良反应大,年研发出了不良反应更少的4-氨基喹啉类抗疟药如HCQ,年该药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正式上市。除传统抗疟作用外,HCQ调节免疫、免疫抑制、抗炎、保护血管内皮、预防血栓、降糖调脂、抗感染等多种作用逐渐被人们发现。目前,HCQ已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等风湿免疫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研究普遍认可HCQ在妊娠期及哺乳期用药的安全性,且大量研究证实SLE患者妊娠期应用HCQ有助于稳定和控制病情、改善妊娠结局。由于HCQ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保护血管内皮及预防血栓的作用,其在生殖免疫领域的应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HCQ在妊娠合并SLE、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以及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和反复种植失败中的应用机制以及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HCQ的作用机制

1.1抗炎及免疫调节

研究发现HCQ可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3、-7、-9的活化影响固有免疫应答,HCQ对TLR-9的抑制可阻止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反应性淋巴B细胞的激活,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HCQ作为碱性基质可有效稳定溶酶体膜并干扰溶酶体酸化,导致固有及获得性免疫中的关键因子——自噬蛋白降解受阻。碱性环境亦不利于抗原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ajorhisto


转载请注明:http://www.dhaqd.com/zlyz/15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