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知识手册
微循环
知
识
手
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証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証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循环在调节上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
5、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四、研究微循环的意义
著名的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提出:什么是生命活动?根据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无非是自然界三个量综合运动的表现,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在变化,这三个量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肌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任何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微米,据估算,人体内大概有亿根毛细血管,表面积可达-平方米,约为一个足球场。身体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细胞距离毛细血管的距离超出20-30微米。它们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把这种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直径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很远的组织细胞中去的,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这样微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因此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实际上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因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把对代谢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废物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
微循环又具有自我调节的重用作用。调节分为稳定调节和应变调节,稳定调节是为了保証全身或主要器官的循环血量和血流量的相对恒定,并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应变性调节是为了适应组织器官的需要,来调节血液的灌流量。调节是为了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适应全身或重要器官临时变化的需要。为了保証生命活动,必需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和保証全身或重要器官临时变动所需要,只有及时适当地改变心血管系统的一般循环功能并相应地改变全身及部分器官的微循环状态才能满足上述需要。微循环调节的意义就在于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保証临时循环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持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稳定,保証代谢临时变化的需要,这些调节的根本意义在于维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所以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証,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部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象块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例如当心肌需求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循环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障碍时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当肾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当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人们说微循环通不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
通常微循环是非常通畅的,但由于血脂高、血粘度高、红细胞聚集、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微循环血流中会出现白色的微小血栓,它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一旦因为血管变细、扭曲变形而堵塞血管(特别是中老年人),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轻则头昏、失眠、眩晕、嘴唇麻木、心慌、胸闷,如果出现大面积的脑部或心脏堵塞则会造成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心肌梗塞等。因此应通过微循环的检查及早发现血栓,积极抗栓溶栓,疏通微循环,防患于未然。目前,发现微循环的主要手段是用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而一般的如CT,磁共振,X光,B超等都不能发现,因此临床微循环比宏观检查具有较早发现较早诊断的作用。
同时,亚健康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主要表现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灌流不足,血管模糊不清,血流缓慢。通过微循环的检测也可以迅速发现目前身体所处的状况,及时及早的进行改善微循环,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改善亚健康状况。
如果微循环功能障碍或血流灌流量减少时,就不能满足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需要,是机体产生疾病和早衰、早逝的直接原因,它根据血流循环的整体性和体表内脏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身体各个部位的疾病。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前苏联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所以微循环是当前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微循环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微循环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一般规律以及管壁和体液的相互关系。
2、研究各脏器(组织)微循环的特点,以及和脏器特殊功能代谢的关系
3、研究各种疾病发生时微循环的改变及其在诊断疾病、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针、选择救治措施中的重要意义。
4、微循环改变是许多病理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变化,临床微循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临床的防、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5、尤其对现在普遍流行的心脑血管疾病,通过微循环的检测,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6、証明各种改善微循环的产品的特殊疗效。
第二章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微循环的检测。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
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如图:
一、微循环的组成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细动脉)与微静脉(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是组织液、淋巴液生成和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的组织、构造因器官的不同,虽略有差别,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微循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动脉系小动脉的终未部分,管壁有完整的弹力腊和数层平滑肌。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平肘平滑肌就保持一定紧张度,维持血管壁的张力。由于平滑肌的收缩可调节微循环的血流量,所以又称微动脉是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2、后微动脉(中间动脉)是微动脉的分支,其壁只有单层平滑肌,一般无弹力膜。后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主要受体液调节。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指毛细血管起始部(毛细血管入口部)包裹管壁的平滑肌只受体液因素调节。由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直接控制血液从后微动脉进入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所以把它称为微循环的分闸门。
4、真毛细血管是指位于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由内皮细胞、其腹膜和外膜构成的微细血管。真毛细血管相互交错、吻合呈网状,穿插于细胞之间,便于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5、微静脉真毛细血管最后汇流成微静脉。微静脉收集毛细血管网的血液。微静脉壁有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是微循环的后闸门。
6、通血毛细血管(白捷通路)是直接连通微动静脉之间的口径较粗的毛细血管,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可使微动脉血液迅速流入微静脉,通血毛细血管没有物质交换作用。骨骼、肌肉的微循环中这种通血毛细血管比较多。
7、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系存在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吻合支,其结构与微动脉相似。管壁较厚、管腔较粗大。通常其壁的平滑肌,处于收缩状态。这种血管无物质交换作用。平时这种血管内无血液流通。一旦开放将有较多血液从微动脉迅速流入微静脉。人体皮肤的微循环中这类血管较多。
二、手指甲襞微血管分布模式
1、要观察微循环,首先必须认识甲襞的微血管图及名称
三、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
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流动
四、甲襞微循环的观测
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
■形态
(一)正常的微循环
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①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质化、皮肤粗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
(清晰)(不清)(模糊)
正常状态: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不清,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
②管袢数
微循环检测中,管袢数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1mm范围内的均计入。如下图:
上图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本尺度内管袢数应为6条。图中水平虚线为计数区。
正常:监视器上可以看到8─10(7─9)根/视野(第一排)
(上图管袢数为5条)(上图为9条)
异常:A、管袢细小而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B、管袢少:低血压、循环血量不足、末梢血管收缩(细动脉收缩)感染性休克。
③管径:是指血管中上部的直径,测量部位为血管袢的中部,要避开节段性扩张或收缩处。分为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袢顶直径、管长。
1-输入枝管径2-输出枝管径3-袢顶管径4-管袢长度
正常血管管径粗细均匀,输入值为9--13mm输出值:11--17mm
上图血管粗细不均匀,表明血管调节不稳定,循环状态不良,在过度疲劳中比较常见。
④管袢形态:正常型为发夹形,异常为交叉和畸形,交叉的比例数应不超过30%,
畸形应不超过10%.
(正常血管)
(发夹型)(交叉形)
(二)畸形血管:
说明:1、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真菌感染外伤等容易出现血管畸形
2、动脉硬化、糖尿病时畸形严重,比例过高。
3、胶原性疾病、雷诺病、精神病时,变异形血管增多。。
(三)管袢短小:
说明:管袢短小说明末梢供血不良,外周循环不良,皮肤退行性病变,萎缩,与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缺血性疾病有关。
(四)管袢纤细:
说明:管袢纤细与高血压、冠心病、末梢供血不足、缺血性疾病、糖尿病后期、老年动脉硬化症有关。
(五)紧张型血管
血管输入枝变细,输出枝变粗,比例变大,表明动脉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血管痉挛,静脉血液回流不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头痛时常见。
(六)舒张型血管
血管输入、输出枝明显扩张,粗细不均,血流减慢,轻度红细胞聚集,表明血管紧张性降低,血液回流不良,在疲劳、自主神经调节异常、血黏度变高、高脂血症常见。
(七)淤血型血管
血管中有明显淤血现象,血流变慢,红细胞聚集严重,在红斑狼疮、雷诺病、系统性硬化病、肺心病常见。
(八)增生型血管
增生型血管在慢性缺血性疾病、肿瘤中常见
(九)袢顶极度膨大型
是系统性硬化疾病的表现
■流态:
流速:由于血液是非牛顿流体,正确测定血流的速度非常困难,田牛教授采用半定量法,根据血液流动状态,将流速分为7个等级。
(1)线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毫无颗粒感,形如塑料带(正常)
(2)线粒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稍有颗粒感,形如绸带(正常)
(3)粒线流:血流较快,连续成线,有明显颗粒感,形如布带(轻度异常)
(4)粒流:血流较慢,轴流、缘流混杂,如泥沙流,形如麻布(中度异常)
(5)粒缓流:血流呈泥沙状,连续缓慢流动。(中、重度异常)
(6)粒摆流:血流呈泥沙状,前后摆动仍能向前流动。(重度异常)
(7)停滞:血流停滞不前。
也可使用光点跟踪法,调节软件中的光点速度,使之同血流同步,此光点速度即为血流速度。
红细胞聚集
(一)定义
红细胞聚集在血流中,数个或数十个红细胞集合成团块的一种微循环改变,红细胞聚集是活体微循环观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现红细胞聚集标志微循环有改变。
(二)发生机理
红细胞聚集的发生机理非常复杂,涉及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常血流中有四种力作用于红细胞:一是形成聚集的红细胞表面大分子桥接力,二是防止聚集的三个力:电荷斥力、剪切力、膜的弯曲力,正常情况下防止聚集的力和促进聚集的力处于平衡状态,红细胞不会聚集。但当促进聚集的力大于防止聚集的力时,聚集就形成了
2、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的含量增加会促进红细胞聚集,而白蛋白能促进红细胞解聚。
3、血浆中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和血小板释放的von-WillfrandFactor的聚合体含量升高会导致红细胞聚集。
4、血浆中的二价阳离子和胶原结合蛋白含量升高会促进红细胞聚集。
5、某些细胞表面的受体会导致红细胞聚集
6、红细胞表面的电荷减低会导致红细胞聚集,如外伤。
7、血流速度减慢,剪切力减少,易出现红细胞聚集。
(三)、意义
1、红细胞聚集是最基本的病理反应之一
聚集的红细胞不能像正常的红细胞那样运输氧,从而影响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严重聚集的红细胞在动脉中不能解聚时则成为异物或栓塞微血管,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或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
2、静脉中红细胞聚集会引起粘度增高,进一步引起血流停滞,导致血管病加重,动脉中会形成局部狭窄,加重动脉疾病,导致组织结构的严重病变。
3、红细胞聚集是导致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如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出现心绞痛、心梗。
4、聚集程度
红细胞聚集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1)轻度:血流较慢呈粒流或粒缓流,有明显的颗粒感,失去流利光滑的状态,红细胞相互粘连,聚集在一起,混杂流动。
(2)中度:红细胞粘连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团块,血流中有明显的颗粒感,并有大小不等的红细胞聚集团块,但没有血球血浆分离。
(3)重度:数量较多的红细胞粘连、聚集形成较大的团块,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有明显的血球、血浆分离,中间有明显的血浆柱。见下图
③血管運動性:
甲襞管袢自發地出現管徑增寬和變細,或血流速度快和慢的交替變化,稱為毛細血管運動性。
④白細胞:
白細胞离開軸流沿著管壁翻滾而過的現象,稱為白細胞翻滾。正常狀態下,可以有少數白細胞翻滾,但如有多數白細胞沿管壁翻滾,則屬于病理現象,白細胞粘附管壁一段時間停滯不動的現象,稱為白細胞帖壁。
⑤白微栓:
白微栓是由血小板的聚集或血小板和白細胞的粘附、聚集而形成。因此凡是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凝固活性升高的因素都可導致白微栓的形成。又分為壁栓和流動的白微栓兩种。
白微栓
(一)類型:
1、壁栓:微血管內皮損傷時,在損傷部位粘附、聚集較多的血小板、白細胞及纖維蛋白原等形成的團塊稱為壁栓
2、流動的白色微小血栓:在血流中出現的白色不規則的團塊漂浮而過,成為白色微小血栓或白微栓。下面重點介紹流動的白色微小血栓。
(二)定義:
白微栓是流動的白色微小血栓,血流中出現以血小板聚集為主、纏絡部分白細胞所形成的直徑大于30微米的,外形不規則的白色團塊,是白色微小血栓。
(三)形成過程
白微栓的形成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1、血小板和內皮、特別是內皮下膠原組織粘附。
2、血小板相互間,特別是和已粘附于管壁的血小板粘附,纏絡部分白細胞,形成較為松散的壁栓。
3、白色壁栓部分脫落進入血流,形成流動的白微栓
(四)基本机理:
白微栓主要由血小板及白細胞等組成,基本形成机理就是血小板的粘附、聚集,白微栓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血小板的聚集或血小板和白細胞的粘附、聚集,因此凡是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都可促使白微栓的形成,
1、促進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因素有:血小板与內皮相互間碰撞、血小板反應性、血小板中促進粘附聚集的因子;對抗粘附聚集的因素有:內皮光滑和血小板分散、血小板和內皮細胞膜的負電荷、內皮和血漿抑制粘附聚集的因子,血小板相互間或与管壁間的接触和碰撞是粘附和聚集的先決條件,同時流速、切變率和渦流也是影響因素,流速在-微米/秒時白微栓形成達到頂峰,
2、微血管內皮損傷時有四种因素可以促使血小板的粘附、聚集:
3、損傷的局部內皮帶陽電荷可吸附帶陰電荷的血小板
4、內皮細胞及血細胞破坏釋放的ATP,ADP以及組織胺、5-色胺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纖維素
5、血管內皮細胞破坏,膠原纖維外露可使血小板聚集和破坏
6、內皮細胞破坏,釋放出組織凝血因子等
上述因素致使血液凝固性增強時血小板粘附性明顯增大,互相聚集并与部分白細胞一起形成流動的微小血栓。
(五)意義
1、多處部位出現多個白微栓,表明微循環重度改變,是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直接証据
2、廣泛大量的白微栓又可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如血小板減少、纖維蛋白原減少、胞漿素系統激活、纖維蛋白原溶解活性增加,從而導致嚴重的出血,
3、泛法性白微栓可以阻塞毛細血管,引起嚴重的微循環重度改變。
(六)白微栓的判斷
白微栓在血管里流動的時候,容易和白細胞、血漿柱混淆,參照以下標准進行判斷:
1、白微栓体積大,直徑大于30微米或比白細胞大3倍以上的白色團塊,体積接近管徑或比管徑稍大
2、形狀不規則,像棉花團似的
3、通過管袢時比較滯澀,擠漲管袢漂浮而過
4、出現在乳頭下靜脈叢中或明顯擴張的管袢中
5、出現部位比較局限,數量比白細胞少
6、白細胞的特點是:顆粒小(只有管徑的1/3左右)、不透明、不擠漲血管、流過迅速
7、血漿柱的特點是:血漿柱透明、不擠漲血管、通過狹長的細小輸入枝時會變長、流過管徑較大的流速快的輸出枝時會被沖散而不形成團塊狀、血漿出現在紅細胞嚴重聚集有血球和血漿分离的管袢中。。
血色:
①注意区分淡红、浅红、暗红、暗紫色。
(三)袢周
在进行了形态和流态的观测后,还应对周围的状态进行观察:
①渗出:是指血管内血浆成分过量地通透血管壁并存积于微血管周围的一种现象,是常见的微循环的改变之一。特征:管袢周围间隙扩大、明亮;管袢影像模糊,长度缩短。
②出血:红细胞出至血管外的现象。
应区别外伤或其他非致病因素造成的出血,如果是漏血性出血,主要原因是微血管壁的损伤,导致通透性亢进及血流变等的改变。
③乳头下静脉丛:
是指多个毛细血管管袢连接于细静脉而成,小儿与老人可见,但不扩张,体循环回流受阻可见扩张的乳头下静脉丛。
明显扩张的乳头下静脉丛在老年性肺心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萎缩、骨质疏松、右心衰竭、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疾病,大面积炎症、结缔组织疾病等常见。
④乳头
乳头正常呈锯齿状、波浪形,每个乳头下有1-2根管袢,异常可见浅波纹和平坦。
(波浪形)(浅波纹)
(平坦)
②异常的乳头形状提示:血管动力差、免疫力低等。
③汗腺导管:在管袢之间可见白色线条或螺旋线条,有时和汗滴相连
三、甲襞微循环异常分度诊断标准
根据微循环各项指标改变的程度和加权积分值,甲襞臂微循环检查的综合判断可分为:正常、大致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和重度异常等5级。
1、甲襞微循环重度异常
具备以下1项变化者
1、管袢数减少至3条/mm以下,或减少80%以上。
2、红细胞重度聚集,血细胞与血浆分离且多数管袢血流呈粒缓流甚至全停。
3、血流中出现非局部因素引起的多数白微栓。
4、管袢出血大于或等于7条/1指甲襞。
5、综合积分值大于或等于8
2、甲襞微循环中度异常
具备以下2项变化者
1、管袢数减少40%~60%
2、输入枝管径缩小20%~60%或增宽60%;或管袢缩短80%或增长50%以上;或输出枝管径增宽%以上。
3、明显的渗出。
4、红细胞中度聚集,多数管袢血流为粒流。
5、管袢出血达3~6条/1指甲襞。
6、血色暗红。
7、管袢形态短时间内变化,畸形加交叉型达40%~%。
8、乳头平坦。
9、综合积分值大于或等于4。
3、甲襞微循环轻度异常
具备下列3项变化者
1)输入枝、输出枝或袢顶管径增宽或缩窄达20%,管袢增长%~50%或缩短20%,管袢畸形加交叉达40%。
2)血流呈粒线流。
3)有轻度渗出或出血1~2条/1指甲襞。
4)乳头下静脉丛明显且扩张变粗。
5)管袢模糊
6)血流中白细胞全无或增多大于30个/15s
7)汗腺导管3~4个/1指甲襞
8)综合积分值大于2。
4、甲襞微循环大致正常
综合积分值小于或等于2。
5、甲襞微循环正常
综合积分值小于1。
四、临床意义
甲襞微循环重要改变对临床的提示举例
1.短期内管袢数的急剧减少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明显的血压降低,循环血量不足,感染性休克或末梢血管特别是细动脉收缩等。应结合临床判断并提出治疗方面的相应建议。
急剧减少的管袢又重新出现,表明病情可能有好转。
2、管径显著增宽,形态特殊血流减慢
提示:病人可能患有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缺氧等。
3、多数管袢血流停滞或呈粒摆事实流,管袢增宽,乳头下静脉丛明显可见,并扩张。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各种伤病(血容量不减少)的危重时期。停滞或严重减慢的血流重新逐渐慢快,预示病情可望有所好转。
4、严重的红细胞聚集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血浆成分的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高指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增多、血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增多症。亦常见于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
慢性进行性红细胞聚集,是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子,治疗上应考虑相应的对症措施如活血化淤等。
5、两手多数管袢及乳头下静脉丛内出现多数白微栓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DIC,常是心、脑血管意外的“先兆”或由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结晶缔组织疾病、妊娠毒血症等所致应结合临床建议医生做相应的检查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6、多数管袢连续或进行性出血
提示:病人估内存在引致出血的因素或病理改变,应建议临床做进一步的检查。在抗凝治疗或服用大量降血压药过程中,出现管袢出血(除外月经周期和局部因素的影响)时应结合临床建议停药或减少药量。
7、短期内管袢周围明显渗出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中毒、过敏、血管通透性亢进等。
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石家庄治疗白癜风医院- 上一篇文章: 检验医学知识要点集锦
- 下一篇文章: 矽肺病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矽肺病的症状诊断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