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讨厌的发烧的面纱,萌哒哒退烧药来助阵

揭开讨厌的发烧的面纱,萌哒哒退烧药来助阵

内容摘要

一.何谓发烧二.病因三.预防

四.诊断五.治疗六.成人退烧药

七.小儿退烧药

何谓发烧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发烧,医学术语又称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一般为36~37℃,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烧。

发烧的病因

引起发烧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感染性疾病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

发烧的预防

发烧时表明人体免疫功能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烧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可以选用适量解热镇痛药物,但如体温超过40℃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应用退热药。

发烧的诊断

1、发烧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肿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烧过程中可夹杂感染因素,致使临床表现复杂,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了解原因不明发烧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率,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烧发热(热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烧(周期热)。

2、原因不明发烧的诊断原则是对临床资料要综合分析判断,热程长短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为最短。热程长,无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血管-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在原因不明发烧诊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重视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3、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资料),认真系统地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如起病缓急,发烧期限与体温的高度和变化。

4、分析热型

临床上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热型,在病程进展过程中,热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了解热型对于诊断、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按温度高低(腋窝温度)

分为低热型(38℃)中热型(38-39)、高热型(39~40℃)、超高热型(40℃)。

2)按体温曲线形态分型

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消耗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等。热型的形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热型与病变性质有关。决定病变性质的因素为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速度、量和释放人血的速度,这些均影响体温调定点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5、区别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烧多具有以下特点:

1.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

2.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L,或低于0.5/L。

4.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正常值10%)应用激素后可呈假阴性。

5.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

2)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

1.热程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2.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3.贫血、无痛性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6、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判断。如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X线、B型超声、CT、MRI、ECT检查,组织活检(淋巴结、肝、皮肤黍膜)、骨髓穿刺等。

7、常见的几种发烧

1)不规则热指发烧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可见于多种肺部疾病,心胸膜炎。

2)广义不明原因发烧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即不明原因发烧。发烧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3)癌性发烧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烧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烧。

4)感染性发热:各种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5)按照发烧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烧。

发烧的治疗

1.冷敷

如果高烧无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帮助降低体温。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当冷敷布达到体温时,应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

2.热敷

假使体温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烧。用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病人额头、四肢,使身体散热,直到退烧为止。但是,如果体温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

3.擦拭身体

蒸发也确降温作用。专家建议使用冷自来水来帮助皮肤驱散过多的热。虽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绵)全身,但应特别加强一些体温较高的部位,例如腋窝及鼠蹊部。将海绵挤出过多的水后,一次擦拭一个部位,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

4.泡澡

有时候,泡个温水澡是最舒服不过了。它同样也可以起到缓解发热的症状。婴儿应以温水泡澡,或是以湿毛巾包住婴儿,每15分钟换一次。

5.补充液体

当你发高烧时,你的身体会流汗散热;但当你发高烧时,身体会因为流失太多水分而关闭汗腺,以阻止进一步的水分流失,这使你的身体无法散热。解决之道就是补充液体,喝大量的白开水及果菜汁。

6.适当服用止痛药

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药。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扑热息痛,每4小时服用mdash;mdash;次。扑热息痛的优点是较少人对它过敏。由于阿司匹林与扑热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若觉得使用任何一种皆无法有效地控制发高烧,不妨两种并用。每6小时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扑热息痛。服用这些药物时,需先经医师同意。

7.注意穿衣适量

如果感到很热,则脱下过多的衣物,使体内的热气可以散发出来。但如果因此而打寒颤,则说明衣物太少,应该增加,直到不冷。

成人退烧药

成人常用的退烧药有,扑热息痛片,布洛芬缓释胶囊,阿司匹林泡腾片,柴黄软胶囊,双氯芬酸钠栓等.或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可在腋窝及身体两侧擦拭.等来帮助降温,避免温度过高诱发并发症的出现。

小儿退烧药

妈妈要谨慎使用退烧药。退烧药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一般以水剂较温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级,阿斯匹灵锭剂退烧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灵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

今天的话题讲完啦。大家对发烧有没有进一步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在平时多多锻炼身体,加强预防,合理饮食。让感冒发烧对我们退避三舍。谢谢大家!欢迎大家







































早期白癜风
白癜风能治好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haqd.com/zlyz/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