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辨体质养生
中医养生从某一方面讲就是辨明体质养生。古人将人的体质分一百多种类型,为便于掌握,归为六大类,现分述如下。
(一)正常体质表现
体壮强健、不怕冷热、胃口好、大小便正常、口微干、精神好、面色红润、舌象正常、脉搏有力。
(二)阴虚质
阴虚质症状表现: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头晕眼花、大便干结、尿少色黄、五心烦热、饮不解渴、喜冷饮、耳鸣聋、面色红赤、舌红少苔、脉弦数。
阴虚质(燥红质):易发结核病、糖尿病、功能性低热、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功能紊乱、肿瘤、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
1.饮食和药膳
(1)饮食:饮食应清淡,要少吃肥腻、辛辣燥烈的食品,如姜、葱、蒜、辣椒等;宜多吃养阴清热的食物,如莲藕、银耳、百合、雪梨、蜂蜜、甘蔗、鱼类等。
(2)药膳:中药沙参、麦冬、天冬、枸杞子、百合、熟地黄、地黄、石斛、玉竹、龟甲,用这些中药煮粥,对于阴虚体质的人有很好的养阴作用。方剂六味地黄丸、叶氏养胃汤、清燥救肺汤、黄莲解毒汤及阳和汤等也都具有补阴的作用。忌用桂枝、苍术、独活、肉桂、鹿茸、巴戟天、白介子等。
2.运动阴虚体质的人适合练太极拳、八段锦、固精气功等。通过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练身调神,有利于体内阴津的生长和体内虚热的消退。
3.心理阴虚体质的人性情比较急躁,常容易动怒。应做到修身养性,不动怒。
4.药方举例
(1)第一方
适应:阴虚内热,腰膝酸软,头晕目眩,须发早白等症。
配方:女贞子克,醇酒1克。
制法:将女贞子研为粗末,用醇酒密封浸泡5日即成。
用法:每日2次,每次1~2盅,空腹服之。
功效:滋阴补虚,养肝益肾,壮骨固精。
(2)第二方
适应:阴虚眼花,面色无华,年老体弱。
配方:地黄、炒大豆、生牛蒡根各克,好酒20克。
制法:将上药研为粗末,纳入绢袋,扎紧袋口,放入酒坛好酒中密封浸泡7日即成。
用法:每日2次,每次适量空腹饮之,不可饮醉,醉则伤身。
功效:滋阴补虚,明目驻颜,延年益寿。
(3)第三方
适应:阴虚血少,头晕口干,大便偏干等症。
配方:地黄、枸杞子各克,火麻仁克,白酒克。
制法:将上药切碎,纳入绢袋,扎紧袋口,放入酒罐后,倒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即成。
用法:每日2次,每次适量饮之,不可过量。
功效:滋阴养血,补虚强身。
(4)第四方
适应:阴虚液少,肺虚咳嗽,胃枯食少。
配方:西洋参、上好酒各适量。
制法:将西洋参切碎,放入酒坛内用上好白酒密封浸泡10日即成。
用法:每日2次,每次15毫克至20毫升,空腹服用。
功效:滋阴补虚,养胃润肺,生津止渴。
(三)阳虚质
阳虚质症状表现: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倦卧嗜睡、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喜热饮、大便溏薄、自汗、毛发易落、耳鸣聋、面色苍白、舌胖有齿印、脉沉无力。
阳虚质(迟冷质):易发慢性消耗性疾病、肾炎、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风湿性心脏病、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阳萎、早衰、前列腺疾病。
1.饮食和药膳
(1)饮食:阳气虚弱宜适当多吃一些温肾壮阳的食物。常用补阳的食物可选用羊肉、猪肚、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黄鳝、虾(龙虾、对虾、青虾、河虾等)、刀豆、核桃、栗子、韭菜、茴香等,这些食物可补五脏,添髓,强壮体质。在饮食习惯上,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之品。不宜多服的食物为木耳、西瓜、绿茶。
(2)药膳:补阳的中药方剂很多,用于保健的常用中药方剂,可选用金匮肾气丸、理中汤、参附汤、补肺汤、鹿茸、海狗肾、冬虫夏草、肉苁蓉、补骨脂、杜仲、菟丝子、沙苑子、怀牛膝、附子、芡实、覆盆子、仙茅、淫羊藿、丁香等。忌用黄苓、女贞子、鳖甲、葶苈子、滑石等及百合固全汤、罗门冬汤等。
2.运动阳虚之体,适应寒暑变化的能力较差,在严冬,应避寒就温,采取相应的一些保健措施。还可遵照“冬夏养阳”的原则,在春夏季节,注意从饮食、药物等方面入手,借自然界的阳气之助培补阳气,亦可坚持做空气浴或日光浴等。宜住坐北朝南的房子,不要贪凉而室外露宿或在温差变化大的房子中睡眠。
3.心理多参加集体活动,保持心理平衡。
4.药方举例
(1)第一方
适应:阳气虚衰,精神不振,腰膝酸软等症。
配方:狗肉克,菟丝子5克,附子3克,精盐、味精、香葱、生姜、食油、料酒各适量。
制法:将狗肉洗净,放入沸水氽透,捞出用冷水洗净血沫,切成方块,菟丝子、附子纳入纱布袋,扎紧袋口。先用热油、葱姜把狗肉煸炒一下,烹上料酒,再倒入适量清水,放入药袋,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焖至狗肉熟烂,取出药袋,加入精盐、味精调好口味即可。
用法:每日1剂,当菜汤食饮。
功效:温肾壮阳,补虚强腰。
(2)第二方
适应:阳虚体弱,肾亏怕冷,腰膝酸软等症。
配方:新鲜海虾克,韭菜克,调料适量。
制法:将海虾剪须脚、洗净,韭菜洗净,切成小段。先用热油把海虾煸炒至九成熟后,再倒入韭菜翻炒,加入精盐、味精调好口味即可。
用法:每日1剂,分2次当菜食之。
功效:补肾壮阳,强骨益髓。
(3)第三方
适应:阳气虚弱,手足逆冷,腰膝疼痛。
配方:黄芪60克,五味子60克,独活、山茱萸各30克,萆薢、防风、牛膝、川芎各45克,白酒1克。
制法:将上药研为粗末,纳入绢袋,扎紧袋口,放入酒罐内,倒入白酒密封浸泡,春夏5日,秋冬8日,去药袋即可。
用法:每日1剂,每次1~2盅,空腹温饮。
功效:补虚壮阳,养血通脉。
(四)气虚质
气虚质症状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活动时加重,语言低微、头晕目眩、自汗、手足易麻、月经淡少、心慌健忘、动则汗出、肛门下坠感、子宫下坠感、面色恍白、舌色淡、脉沉数无力。
气虚质(倦恍质):易发慢性消耗性疾病、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冠心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更年期综合征、早衰、失眠、全身脏器功能下降、高血压、糖尿病、免疫力低下、肝炎、肾炎等。
1.饮食和药膳
(1)饮食:宜吃甘温补气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小米等谷物。山药、莲子、大枣、黄豆、薏苡仁、胡萝卜、香菇、鸡肉、牛肉等也有补气健脾胃的功效。
(2)药膳:具有补气功能的中药方剂有人参、山药、党参、当归、首乌、白芍、大枣、阿胶、黄芪、白术、白扁豆、人参养容汤、圣愈汤、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用这些中药和具有补气的食物做成药膳,常吃可以促使身体“正气”的生长。忌用羌活、枳实、莱菔子、紫苏子、乌梢蛇、全蝎、麻黄汤、犀角地黄汤等。
2.运动气虚体质的人适合散步、慢跑及跳舞等运动,也适宜练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功。
3.心理多听音乐,多交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
4.药方举例
(1)第一方
适应:气虚津亏诸症。
配方:白术、人参、五味子各30克,甘草15克。
制法:焙干,研细末,装瓶贮藏。
用法:每日1次,每次6克,用清水毫升,加生姜2片,同煎至80毫升,温服。
功效:补虚益气,生津止渴。
(2)第二方
适应:真气虚弱,肺损气短,或吐泻转筋,脉长而弱。
配方: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各克。
制法:焙干,研细末,装瓶贮藏。
用法:每日1次,每次15~21克,用清水毫克,煎至毫克,过滤取汁,空腹温服。
功效:大补真气,养肺通脉,强身抗老。
(五)痰湿质
痰湿质症状表现:痰多而咳、胸脘痞闷、食少口腻、咳嗽痰多、痰稠色白、身体困重、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眩晕、带下多、干不思饮、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苔厚腻。
痰湿质(腻滞质):易发急慢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肺气肿、胆石症、耳源性眩晕、食管炎、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心肺功能不全、肿瘤、肥胖、糖尿病、胆囊炎、胃肠炎等。
1.饮食和药膳
(1)饮食:少吃肥腻、寒冷的食物,如肥肉、冰激凌等,忌酒和过饱,要多吃些具有健脾除湿、活血化瘀、化痰的食物,如蔬菜类的萝卜、荸荠、紫菜、豌豆、扁豆、红豆、蚕豆、黄豆芽、冬瓜、大蒜、鲤鱼等。
(2)药膳:二陈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霍香正气散、四沙散、霍香、苍术、砂仁、车前子、滑石、川木通、厚朴、茯苓、白果、红枣、山楂、龙眼肉、薏苡仁等中药方剂,有健脾除湿的功效。如果用这些中药做成药膳,如薏苡仁等,常吃可以化解体内的痰湿。忌用熟地黄、玄参、麦冬、甘草、肉苁蓉及清营汤。
2.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气血通畅和体内津液的正常代谢。适合的运动有散步、慢跑、各种球类、游泳、登山等。
3.心理克服急躁或孤僻性格,适量运动。
(六)瘀血质
瘀血质症状表现:痛如针刺、肿块坚硬、出血紫暗、痛有定处、口唇色暗、肌肤甲错、痞闷作胀、眼眶暗黑、面色晦暗、舌青紫暗、脉沉涩或结代。
瘀血质(晦涩质):易发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肿瘤(各种癌)、肝硬化、各种血管疾病、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肾炎、肝脾大、妇科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脑卒中后遗症等。
1.饮食和药膳应多食具有活血祛瘀的食物,如:桃仁、川芎、乳香、没药、三棱、莪术、丹参、红花、蒲黄(包)、五灵脂、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越鞠丸、油菜、韭白、黑大豆、山楂、茭白、醋等;酒需长饮,醋可多食,因二者均有活血作用。忌用地榆、棕榈、地榆丸。
2.运动和心理保持适量运动(包括按摩等)、心理平衡等。
(七)血虚质
血虚质症状表现:面色萎黄、指甲苍白、头晕乏力、舌淡、脉细弱等症,早年白发,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血虚质:易发头晕、眼花、贫血等病。
1.饮食和药膳应多食补血食物,如:鸡血、鸭血、鹅血、猪血、猪肝、羊肝、鸡肝、鸭肝、鳗鱼、黑鱼、鲫鱼、猪蹄、龙眼肉、黑芝麻、核桃。补血药物:熟地黄、首乌、当归、阿胶、山茱萸、女贞子、鸡血藤、黄芪、党参、鹿茸、鹿角、桑椹、当归补血汤、归脾汤、首乌延寿丹。
2.运动和心理保持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
3.药方举例
(1)第一方
适应:经血虚亏,多病劳倦等。
配方:嫩母鸡1只,当归片20克,炙黄芪片克,香葱、生姜、黄酒、食盐、胡椒粉各适量。
制法:将母鸡宰杀、去毛、去肠杂、洗净、剁去爪脚,放沸水氽透取出,再放入冷水,沥干水分,把当归片、黄芪片纳入鸡肚,放入盆内(腹肚向上),放上香葱、生姜、黄酒、胡椒粉、食盐,用湿棉纸把盆口封严,放入蒸笼蒸2小时即可。
用法:每周1剂。
功效:大补精血,益气健脾,强身防病。
(2)第二方
适应:血虚气弱,面色无华,头昏心悸,失眠,须发早白,四肢乏力等。
配方:鸡血藤、制何首乌、龙眼肉各克,白酒1克。
制法:将鸡血藤、制何首乌切成薄片,与龙眼肉一起用白酒密封浸泡10日,每日摇晃1~2次即成。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功效:补血益气,强身抗衰,安神定志。
中医的生物钟养生法
所谓生物钟,又叫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德国医生弗里斯在本世纪初提出,迄今不过数十年,弗里斯则认为,由肉体、情绪及心智能力组合成人的生命韵律,这韵律将用“高潮”和“低潮”呈现周期变化。
据说,科学家们已发现人体生物钟百余种,“生物钟”的观念我国周代已有之,并已运用于中医临床。
生物钟其实就是生物体随时间(昼夜、四季、朔望月、恒星年等)作周期变化的生理现象。生物钟运转的紊乱是疾病、衰老、短寿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应该顺应生物钟,形成“动力定型”,每天固定的时间工作、起居、进餐、大便、沐浴,而使生物钟“准点”,不要随意打乱。生物钟的运转可受许多因素的干扰而紊乱,例如生气可使脉搏、心跳、呼吸加快,急躁则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忧伤过度会造成消化液分泌减少,所以要尽量控制不良情绪,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
中医以《周易》为理论基石,而《周易》六十四卦反映的就是阴阳消长盛衰变化,如:“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矣。”“日月丽乎天”“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周易》有对应太阴对地球影响的十二月卦,即子为复卦,丑为临卦,寅为泰卦,卯为大壮卦,辰为夬卦,巳为乾卦,午为姤卦,未为遁卦,申为否卦,酉为观卦,戍为剥卦,亥为坤卦。又称十二消息卦。
《黄帝内经》已阐明了大自然的周期性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种影响即人体节律。地球自传一周为一日,人体便有日节律,如《灵枢·营卫生会》篇云:“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而已,与天地同纪”。这种人体生物钟,是与天地同纪,人是小宇宙,与大宇宙同步运转。所以,日中和夜半是人体生物节律的两个临界点,阴阳交替,此盛彼衰,此衰彼盛,表现为量上的渐变和突变。人体日节律在生理方面是“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在病理方面也有相应反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反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是一月。月有阴晴圆缺,人体自要应答这一周期变化。《内经》记载了人体气血对月盈缺引起潮夕涨落的反映。《素问·八正神明论》从针灸角度说明了月节律,文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写(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写(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内经》强调月亮对人体的影响,这不容否认,该书认为:上弦月用针可补不泻,满月时用针可泻不可补,下弦月则既不可补又不可泻。“得时而调之”的大原则很对头,但是否圆月高挂中天时针灸就不可动用补法呢?并非如此,视病人体质和症状可有补有泻,月末针灸医生并不一定要歇业。古人的看法整体上不错,细节上还要认真推敲,以去伪存真。
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年有四季寒暑变化,人体的反应也有相应节律。《素问·五藏生成篇》甚至持人之脏腑与四季对应,文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四季及方位之间的关系,文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有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肋,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中医这套日、月、年节律理论,有学者称之为“日钟”“月钟”“年钟”,比近代生物钟理论更为全面细致,并运用于临床,提出了“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的大原则,即医家诊断养生受医皆应选择恰当时节,即法于时,效果更佳。
养生必须要保护自然环境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紧密相联,人的养生活动必须正确认识自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灵枢》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我们知道这些,根据昼夜阴阳消长不同,再按自己人体工作状况,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睡眠。
《素问》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灵枢·岁露》云:“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焦里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由此可见,月亮有盈亏影响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如当月满时,人体头部的气血较多,人的情绪比较高涨。
地理环境不同,对人的影响各不相同。一个人生活在干燥寒冷的北方,不易患湿病、暑病,但燥邪、寒邪容易侵入人体,所以发肤干燥、便秘、脾胃虚寒等多有发生。而生长在炎热多雨的南方,发肤较细腻润滑,不易患干燥病,但湿邪、暑邪易侵入人体,四肢沉伤暑疾病多有发生。所以生在不同的地方,应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如生在北方,应注意补充水分,而南方则应注意防水、防暑,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外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南方者,天地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说明南北地势低高、气候条件差异给人以生理、病理之差别所决定养生之异。
空气、水和噪音对人体影响是非常之大。地球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与统一。这个生物圈约包括万种动物、万种植物和3.7万种微生物,高等动物灵长类的“人”已主宰了这一生物世界。“平则为福”这一中医学法则照样适用于这一大千世界,生态平衡则天下太平,一旦失去平衡,宇宙便会“患病”,如人口过剩、资源缺损,动物灭种,植物减少,水土流失,工业污染,土地沙化……诸如此类,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遭受疾病的折磨,将不再是人类生存的伊甸园。
人口一方面盲目繁殖,又要过得舒适,干净的水和自然食物便不够分配,于是拼命地多造房屋,多生产交通工具,多生产家用电器,多生产人工食品,竭尽全力夺大自然的造化,于是资源锐减、水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地球变暖,当你发现了治疗种疾病的特效药时便有第种“疾病”的诞生。为了“生存竞争”拼命的扩军备战,相互挥舞“核大棒”,无端的生出“原子病”继而出现了“核医学”。
人类陷入恶性循环,麻烦事越来越多。由原始部落,小国寡民到联合国,虽是社会的进步,但混沌时代和谐的生态环境已不存在。
早在春秋时期,齐相管仲就认为:“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大王”,因为此乃“天财之所出”。《管子·八观》云:“山林虽大,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船罔不可一财而成也。非私草木爱鱼鳖也,恶废民于生谷也。”
战国时的思想家荀子也提出保护环境、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主张,他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罨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四时之禁”的记载,并称其为“先王之法”(《淮南子·主术训》)。
据《尚书》和《史记》的记载,舜帝时任命九官22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周礼》记载,先秦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分别管理山林草木和川泽鱼鳖,相传夏朝曾有所谓“禹禁”的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以成鱼鳖之长。”
《礼记·月令》规定,在孟春之夜,“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母麛卵。”《秦律·田律》的规定更为具体:“春三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夏三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绾享者,是不用时。邑之紤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之以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善及捕兽者,杀之。河禁所杀犬,皆完入公;其他禁苑杀者,食其肉而入皮。”
古人保护生物圈即为了保护人的食物链不致中断,以利人类的繁衍生息,中医治病讲治标和治本,若一群人生了“窝子病”,若要彻底消除这一多发病,就得彻底治理环境,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中医历来主张“防重于治”,防病之首务便是保护环境,中医认为若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无异于自杀。
据考古发掘,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现饲养畜类的栏圈遗址,甲骨文中的“牢”“圂”二字即指猪圈,表明约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实行人畜分居,以免牲畜粪便污染人的生活环境。古越民的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人畜有别。商代的首都所在地今之河南安阳,考古发现了地下排水管道,易县发掘到战国时代(公元前-年)燕国下都的陶质圆形下水道,古代称下水道为沟、窦、渎、渠、砖墁等。唐长安城在当时是世界大都会,居民区有坊,街两侧栽树,并有排水沟,发掘到的朱雀街排水沟,沟宽3.3米,深达2.3米,并有暗沟密布小巷。早在汉代,城市已有公厕之设,称之为“都厕”。公元2世纪,城市已有洒水车,这些设施的作用是什么呢?《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宋代《养生类纂》引《琐碎录》云:“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这说明净化环境的根本目的是防病。
早在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人们便已认识到水源与疾病的关系,《吕氏春秋》载:“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即长期饮用缺少某种微量元素(如碘)或含某种过量化学物的水,会导致身体畸形或病变。为了喝到洁净的水,古人掌握了凿井、护井及科学的用水之法,以确保饮水卫生。
中医学在诞生之初即提出了两千年后才引起地球村居民严重涓撶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瀹舵渶濂?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渶濂界殑鑽?
- 上一篇文章: 美食传播荨麻疹,吃货们要当心
- 下一篇文章: 准分子近视手术之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