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经络,经络不再神秘

李辉教授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复旦大同中华民族寻根工程研究院院长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最核心,却又最神秘的事物。中国的传统医学实践,大多基于经络理论。但是在现代解剖学的研究中,经络却一直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部分科学家不认可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结构,甚至因此否定中医疗效的客观性。然而,在3月11日的QuantitativeBiology(《定量生物学》)期刊上,刊登了复旦大学团队的论文《茶叶激发的人体红外影像显现经络系统》[1],首次公布符合人体经络传统描述的系统性影像,让我们“看见经络”。

一、经络理论的起源

最早描述经络的文本是《黄帝内经》,据说记录了五千多年前轩辕黄帝与岐伯之间关于养生和医疗的各种问题的讨论。很多人并不相信《黄帝内经》的历史有这么悠久,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但是在诸子百家之前中国文化中并没有成熟的出版行为,而成书出版之前的文本流传,东亚民族的习俗往往是专职背书人的口头背诵。这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非常普遍,比如藏族背诵的《格萨尔王传》。所以,从人类学的角度,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黄帝内经》是自五千年前的历代医家背诵到了春秋时期再落笔成书的。如果是这样,文本会不断受到口语演变的影响,也会不断得到医学实践的补充或者修正。因此,就像甲骨文经历了千多年的发展到了商代已经是成熟的文字,《黄帝内经》体现出极其严密的逻辑性和圆融性,已经是一整套非常完善医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重点描述了人体内分布的六条正脉的位置和功能,特别在《灵枢》的经脉和经别两章中详细描述了正脉的概念。中医理论中,把人体内的经络分为贯穿脏腑的正脉(十二正经)和不贯穿脏腑的奇脉(奇经八脉)。正脉因为贯穿脏腑,所以其功能就更为明确,对其研究也就更早。《黄帝内经》中把六条正脉分为三阴三阳。其中,阳脉的主干走向是从手到头,再从头到足;阴脉的走向是从足到胸,再从胸到手。整体上讲,如果把手举起来看,阳脉的流向是下沉,阴脉的流向是上浮。阴脉和阳脉根据《素问·三部九侯论》又各分为天人地三脉,阳脉分别称为太阳脉、阳明脉、少阳脉,阴脉分别称为太阴脉、厥阴脉、少阴脉。每一条正脉的两端又以连接手或足,划分为手经和足经。这样经络就划分成了十二条,《内经》中除了心主经没有明言阴阳,其余经络都明确了性质。心主经就是厥阴的心包络,十二条经络整整齐齐地划分如下。

阴阳天手·太阴·肺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人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地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

这十二条经络,每一条都穿过一个至数个脏腑,从而保障了脏腑的正常运行。根据天地阴阳冷暖的变化,经络也相应地改变运行方式。维护经络的正常运行,就能保障人体的整体健康。这就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基础。中医实践发现十二条经络在一昼夜内依次活跃流动,每两小时轮换一条经络,并将这一规律称为“子午流注”。有趣的是,无论东西方,都把一昼夜的时间以12为基数来等分,这是不是说明古人对人体自身的节律可能都是有感觉的,十二经络的“子午流注”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

二、不见经络不甘心

中医数千年的实践中,经络理论是明显有效的。经络的医疗实践主要有两个方面,对经络穴位的针灸,以及根据经络对应的属性配备药剂。用现代科学的各种实验和分析证实,这两方面的各种实践都有显著效果。对各种穴位的针灸方案有显著治疗相关疾病的功效。而草本药物所含化合物成分对应的经络归属,也完全符合特定的数学模型,因此归经属性是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来预测的。基于各种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国内外一直有很多人相信经络的存在。

但是,在过去的解剖学研究中,却从来没有发现符合经络模型的结构。这说明经络如果有解剖结构,也肯定不是血管或神经那样肉眼可见的管线状结构。于是国内外很多团队试图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的方式找到经络存在的证据。年代,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团队通过解剖尸体,发现穴位的位置上都有密集的神经分布,因此推测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2]。此后也有很多学者提出各种经络与神经系统对应的假说。但是神经系统的分布无法与经络线路吻合,也无法解释经络按照节律开合的现象,因此这一假说无法自圆其说。因为在尸体上寻找经络没有结果,年,法国军事医学院的J.F.Borsarello提出应该用远红外线来观察活体的经络活动[3],但是在此后数十年的各种实验都没取得可信的结果。

对于中国人来说,承认经络是祖先虚构的事物,中华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完全子虚乌有,这是很难接受的。更何况很多人对经络是有直观的感知的。年代的大量实验研究也往往揭示经络穴位部位的各种性质与其他部位不同,特别是电导性和热导性。因此,中国在“八五”、“九五”计划中设立了国家攀登计划来研究经络。复旦大学化学系的费伦教授、力学系的丁光宏教授联合一大批相关专家,从物理化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经络和穴位部位的组织特异性。年,费伦等教授在《科学通报》上公布了课题组的三大成果[4]:①经络穴位是有物质基础的,是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具体结构是由三条胶原纤维构成纤维条,再由五条纤维条卷成一束,数量繁多的这种线束结成片状。分子层面是由数种不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一种生物液晶态的物质。胶原纤维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成经络的复杂体系,称为结缔组织结构。②穴位对应的深层结缔组织结构中,富集有钙、磷、钾、铁、锌、锰、铬元素。特别是钙,较经络之外区域高~倍。③经络结构中的液晶态胶原纤维具有高效率传输红外光的特征波段。实验证明此种胶原纤维对9-20微米的远红外线在径向方面具有近%的透光率,横向方面则几乎完全不透光,具有光纤维的物理特性。0年,丁光宏等教授又发表论文展示了人体穴位的红外辐射有稳定而特异的频谱特性,并不仅仅是热量导致[5]。这一系列重大项目进展,为经络的物质基础研究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在这些基础上,中医科学的研究者提出了各种经络结构的假说,除了最早提出的神经传导说以外,还有体液循环说、生物电场说、甚至综合各种组织形成的结缔组织间隙说[6]。实际上,后面的三种假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观点。以胶原纤维束为基础,其间隙中会流动大量的体液,带动大量的大分子物质和带电离子,必然会产生生物电场,产生热辐射和特殊的红外辐射。所以经络活动所产生的多种多样的反应,是经络活动的结果,并不是经络本身。经络本身可能就是费伦教授提出的胶原纤维束。这种结构最早其实是年由匈牙利科学家Foldi等发现,并发表在《匈牙利科学院医学学报》上,称为“细胞间质”,是体液和大分子流动的通道[7]。但是这一结构很少受到学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haqd.com/yfbj/15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