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责任担当和使命复兴中医
(承上期)
四
复兴发展中医的方向和出路
1、筋膜学解决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问题
经络是我们中医理论中基础性的东西,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页)解剖与生理是医学的基础之基础,所有的其他学科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黄帝内经》是传统中医之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对人体解剖学的系统理论一直未受到重视,以致人们普遍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学或不需要解剖学。医史学家说,中医解剖幼稚、模糊。但细读《黄帝内经》后发现,古人通过解剖并归纳、演绎了完美的从系统到微观的解剖学。《黄帝内经》解剖学并和中国术数、象学,天人合一观,阴阳相配,五行生克,四季有序,令人叹为观止。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构造和形态的学科,是整个医学科学的基础学科,被称为基础的基础。众所周知,西医也是基于现代解剖学发展起来的。恩格斯曾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年,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林在承担国家数字人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体数据库,在前人探索中医穴位和经络集中于结缔组织的基础上,参考美国Lanjewen等人用人体切片重建经络走行,用数字人技术通过在结缔组织聚集处进行标记,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构建出与经络走行接近的影像学结构。鉴于人体所记载的经络繁多(60-70条),而且几乎遍布全身,原林将重建范围扩大到全部结缔组织,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对这样一个完整的人体软支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发育生物学角度追踪该支架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将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连续回放,惊奇地发现:从单胚层生物到两胚层生物、三胚层至到人体均是由两部分基本结构不断折叠、延伸、内陷、分化而成的。其中位于生物体中间的部分为细胞外基质(单胚层生物)、中胚层(两胚层生物)、间充质(三胚层生物)至到人体的结缔组织支架均为同源结构,它在结构上称之为筋膜,其中富含尚未分化(特化)的各种储备细胞(干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及调控免疫细胞和微器官,综合各种已知功能,原林教授简称之为支持和储备系统。被这个筋膜支架包绕和支持的是已经分化(特化)了的各种功能细胞,称之为功能系统,人体的各种功能由这些功能细胞来完成。两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调控,共同维持个体生命活动的延长——寿命,组成了生命过程中的时间轴。与生命的功能轴与结构轴共同组成生命科学的三维研究模式。
筋膜学从提出到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可以说对中医经络有了全新的生物学认识,从理论上和初步的临床实践验证中都得出如下结论:1.遍布全身的筋膜支架与人体经络在形态上和功能上均有高度的一致性,附着全身、联系内外、沟通上下,是精、气、血的运动通道,具有主生死、治百病的功能。又通过分析和研究将全身的筋膜支架分为三大部分:内脏筋膜(任脉)、运动筋膜(督脉)、皮肤和皮下筋膜(皮部),分别对内脏的代谢疾病(脏腑),骨、关节和肌肉疾病(腠理)及外感病毒性疾病(外邪)的预防和治疗起到指导作用。从而为中医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使中医的各种疗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现代筋膜学研究可以作为打开中医药宝库的一把钥匙,让中医和西医从研究和治疗的本质上达到高度的统一,立足于解剖学从而使中西医达到高度的融合,形成没有中、西医学之别的医学发展新思路,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用得上”的中医诊疗体系发展搭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让祖先的智慧搭上生物科技高速前进的列车,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使中医真正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先行者,为全人类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中医诊疗体系中,基于筋膜学提出中西医高度融合的问题,很多人不理解。就中医外治特别是各种针刺法方面加以说明之,利用各种外治方法有规律地对机体干预,对组织器官重新发育与再生修复正是新中医诊疗体系所
- 上一篇文章: 大爱无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dq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